段远源,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经是清华园中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从1989年考入清华攻读本科之后,他就没有离开清华园。在他的科研履历上,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要奖项;而作为一个老师,他曾经当选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标兵”,今年他又获得清华研究生投票评选的“良师益友”殊荣。这已经是段老师16年任教生涯中第三次获得“良师益友”的称号了。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其实这个荣誉概括的挺好的,就是亦师亦友,”段远源说。作为老师,他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从每个细节入手进行学术训练。“严谨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比如文章中的表达,比如变量、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等。”段老师说,“这些东西我认为通过课堂教学是难以解决的,只能手把手教。”对于刚刚开始写作学术论文的学生,他会一句句地批改学生的文章,学生修改后他又会这样反复多遍。 “这么折磨学生一次后,再写论文他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段老师在办公室墙上挂了一个液晶显示屏,讨论时会把学生的论文投上去,并一句句读出声来,帮他们找到写作中的细节问题。他说:“失败很简单,因为每个研究都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一个细节的出错都可能使整个研究结果失败,而成功则需要每一个细节的严谨和成功。”
在强调学术规范的同时,段远源也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引导和学术勇气的提升。在他的直博生安保林的印象中,段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安保林说,对于一些重大课题,段老师始终认为应该做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深层次探索,而非只追求课题指标达标。
在生活中,段远源很能体会到研究生的特点。在他看来,研究生正处于从学生到科研工作者再到承担家庭责任的转变期,“这是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的事。”所以,他经常约学生们一起吃午餐,在这样比较放松随意的氛围中与学生们聊聊学术之外的话题,特别是关于成长、困惑以及人生。
讲台16年,段远源指导的学生中有多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生们毕业走上科研工作岗位后,对他给予的严谨学术训练更是感触颇深:“作为一名老师,培养企业家、政治家或许不是段老师的擅长,他教给我们的就是如何做学术、如何做好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