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生航海实习:以大海为家

2014.10.28
    • 供稿映像设计组
    • 创意映像设计组
    • 文字门良杰
    • 图片清石、任帅
    • 编审赵鑫、尹霞、吴琼
    • 设计王寅

  题记:2014年是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从7月28日开始,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105名师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郑和舰的官兵共同生活、训练,切实感受人民海军的发展,坚定刻苦学习、献身国防的信念。本文作者门良杰是清华大学2011级国防生,曾经于2009年-2011年在北京某装甲部队参军服役。从这篇短文中,我们能了解国防生们在航海实习中的收获。

 

  七天时间,从渤海到黄海,我们这些国防生随郑和舰停靠旅顺、烟台、威海、青岛等港口。我们学习航海知识、实践航海技能、观看纪录影片、参与舰艇勤务,一路上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然而,我们的收获绝不仅仅是经历了这些,而是深深体会到了海军官兵对这片蓝色国土的无限热爱。

 

  初登舰艇的人员,在军舰离港前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就是“逃逸”。郑和舰上,指导我们如何穿着救生衣、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舰员是一位30多岁的士官。已经服役11年的老班长计划明年转业,“家里还有老婆孩子,需要人照顾。”他淡淡地说。从他的神情里,我看到了他对这身军装的眷恋和不舍。“等我孩子长大了,让他考军校,还来当海军!”一句简单朴实的话深深打动了我,或许这仅仅是一句玩笑,但还有什么语言更能表达一位老兵对海军的热爱呢?

 

  学习航海知识时,我结识了郑和舰的副航海长金鑫,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博士毕业后来到郑和舰工作。他授课十分生动,始终挂在嘴角的微笑让我们真切感到了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舰长叶开华告诉我们,现在,人民海军的舰艇上有一大批像金鑫一样的年轻军官,他们抛却了许多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将对亲人、爱人情感上的眷恋埋藏于心,甘愿用自己的青春抛洒在祖国的蓝色国土!

 

  提到海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身帅气的白军装,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那帅气背后的艰辛。走进郑和舰的机电舱,我仿佛置身一个大火炉。战士们告诉我,主机发动时,这里的温度会更高,而且噪音很大,两个人面对面站立都要大声吼叫才能彼此交流。无疑,这里是舰艇上工作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然而,这里却也是舰艇的心脏,是为航行提供动力的地方。“和在其他部门当兵的战友比,有没有觉得心里不平衡?”我随口问身边的小战士。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哪儿都需要人,分到啥岗位咱都得好好干。”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让我感动。或许,正是无数个像他一样的战士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尽职尽责,我们的国防才能够日益巩固和强大!

 

  舰艇上的战士们都说,军舰出海时,他们最大的敌人是寂寞。的确,我们在舰上生活7天,更多的是新鲜和好奇,然而舰员们却要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长期工作和生活。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想着军舰的政委一定有着什么妙招,能够让全舰的官兵免于寂寞的困扰。文艺活动?体育比赛?集体观影?……我在心里罗列了种种可能,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答案。当我有机会与郑和舰的徐光明政委交流时,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实在天真。徐政委听了我的推测后,微微一笑,“你说的这些活动都很好,但不是关键,”他站起身来,语气坚定地说,“官兵们靠的是一种信念,我们‘以海为家,以陆为客’!”是啊,再丰富的活动,同漫漫的航程相比,都显得单薄,正是也只能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热爱,支撑着舰艇官兵克服种种挑战,坚守岗位,履职尽责。

  • 010-62793001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