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分两种,一种向天上看,一种往地上看。我属于往天上看的,看到的是美丽的云霞。向地上看的艺术家,看到的是肮脏和苦难。赞美与揭露是艺术存在的不同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价值。
用画笔写下赞美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3-3-29 贡晓丽
陈雅丹 世界上第一位登上南极洲的女画家,成功纵穿罗布泊的第一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印象】
陈雅丹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陈宗器,“雅丹是荒漠中常见的风蚀地貌,父亲曾被这雄奇瑰丽的地貌震动,就把这个美丽的名字送给了我”。
继承了父亲勇于探索的精神,陈雅丹也不曾停下行走的脚步。她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南极洲的女画家,成功纵穿罗布泊的第一位画家。“极地之行使我的画更加厚重”,在流变万千的绘画界,陈雅丹从一而终地坚持着自己的作画理念,那就是相信爱、表达爱。
因为在水墨画、版画、藏书票方面取得杰出成就,陈雅丹身兼数职,除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教授,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监事长。
为了保证画画时间,陈雅丹有时会主动避世,比如躲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女生宿舍,或是干脆到邯郸的瓷窑去煅烧瓷器,“我需要一个人安静地待着、画画,这样挺好”。
【对话】
《中国科学报》:你作画用的是国画的毛笔与宣纸,可内容、手法又不同于常见的中国画,如何给你的画归属分类?
陈雅丹:我的画乍一看不像中国画,甚至有人说是油画。我想是因为我吸收了西画比如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吧,我喜欢通过点线面的随意组合来表现激情。西方艺术流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传入中国的,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等。这些抽象美的观念几乎比我国早了100年。
作为中国人,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也深深植根于我的血液中,影响着我的艺术。我喜欢中国古代的汉画像石,喜欢中国画论中所讲的气韵生动,喜欢毛笔的流畅的线条。鉴于我的特点,美术界将我归为中西合璧的林风眠先生一路。
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系里的几位老师——周令钊、夏同光、黄永玉先生,有着浓烈的装饰风格,我受他们的影响较大,但我不喜欢抠得太细,我愿用画笔随思绪的流淌自由挥洒。我希望我的画,远看就像一块花布挂在墙上,能够美化空间;细看里面有人、有树、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在舞动。一般年轻人喜欢我的画,认为有现代感。
《中国科学报》:你在1990年开始水墨画的研究和创作,同时你的画作对中国画的特色也有吸取,你对中国画有怎样的认识?
陈雅丹:学国画要了解掌握毛笔的特点,充分发挥毛笔的优势。同时要懂得对墨的妙用,墨分五色,讲究苍润并济,干似秋风、润如春雨。
中国画有自己的理念,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中国画画家要有很深的国学底子,《画论》要研究透彻,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要汲取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国学精华。我涉足这个领域虽然20多年,却自以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画画家并不够格,只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水墨画家。
《中国科学报》:你大学时在中央美院版画系学习,之前创作的木刻藏书票也有很多次展览,转学国画之后,你的版画创作还在继续吗?
陈雅丹:版画的制作过程比较费事,除了刻板还要印刷,而我是一个粗心的人,要好长时间才能印出一张满意的作品,版画技术性强,对我来说难度较大。大学时我的速写画得很好,这跟讲究线条美的中国画相符合,所以后来转学水墨画,而且觉得得心应手。
当然我仍然在做一些小的版画,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副主席,非常喜欢藏书票这种版画形式——构图、取材、设计都非常灵活,比如一扇窗户、一朵花、一面镜子都能作为版画和藏书票的题材。版画的灵活是我所喜欢的,可以释放我审美取向的另一个侧面。
《中国科学报》:不懂画的观众怎样鉴赏美术作品呢?比如你画中的抽象含义?
陈雅丹:对艺术品的鉴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是不用教的。一件艺术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逐渐提高修养、顺其自然就好。
现在我经常用直而长的线,打破时间空间随意组合。画画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根据当时的情绪信手拈来。画画是要以激情作为驱动力的,这种激情是自己沉淀多年的情怀被某一时刻眼见的东西所激发出来的。
《中国科学报》:看你的作品《花•妈妈•儿子》或是《春天来了》,都能被你的激情与活力所感染,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陈雅丹:这个世界尽管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是美的东西始终存在,真善美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原动力。如果失去了真善美,人类将失去生存的勇气,贝多芬说: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讲的就是艺术家有意或无意所客观承担起的职责。
好看有趣的东西特别吸引我,我也相信这世上永恒的美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无私的母爱、轻灵活泼的童趣、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等等这些都是我经常表现的。我属于往天上看的那类艺术家,我要表达的是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