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1月13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正式开幕,作为教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今年依旧把目光聚焦在儿童可持续发展上,带来了《关于构建双向奔赴的幼小衔接教育体系的提案》。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1日,学前教育法将正式施行,其中第五十九条明确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小学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在窦桂梅看来,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仍然面临“非双向、不科学”的挑战,这是由“多重断层现象”导致的,比如师生关系断层,一年级儿童入学后,离开了幼儿园中如同“第二母亲”的教师,面对要求严格、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师生关系出现断层,学生压力增加。同时幼儿园相对自由、自发、自主的学习环境和小学也有不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学习方式,也变成了科目学习和班级集体授课制,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适应时间也会变长。
如何有效实现幼小科学衔接?窦桂梅建议,由行政部门主导,牵头成立“幼小衔接一体化创新发展联盟”,系统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建立一个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市区两级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定期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组织专家团队研制一套符合北京实际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在师资上要培养一支专业队伍并加强系统培训,还要构建一个支持网络,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加强园校家社政合作与协同推进,凝聚理念共识,立足儿童可持续发展,营造并优化良好的共育生态。
其次,要科学规划系统性育人体系,寻找幼小贯通培养的衔接点。窦桂梅建议,可以采用打破物理空间、互相游学的方式,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准备与适应的衔接。设置全天候班主任的方式进行生活准备与适应的衔接,小学设置正副班主任和第三班主任,建立安全自由亲密的师生关系。在课程上,尊重幼儿园与小学不同学段的特点,通过双向构建“课程桥”的方式,进行学习准备与适应的衔接,设置3至7岁系列衔接课程内容。
科学幼小衔接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窦桂梅分享了清华附小幼小教师互研互学的机制。一是通过开展一体化系统化的幼小教师联合研修和培训,共同备课、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等环节,定期组织幼小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二是建立幼小教师互访制度。三是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以研促改,帮助教师有效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力求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四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幼小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分享教学资源、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