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压力之下2024年中国经济走过了“很不平凡”的一年,成绩令人鼓舞。
作为中国经济工作的年度风向标,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关注。其中,会议要求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强调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并确定2025年要抓好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九大任务。
对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2025年经济工作怎么干?我们推出《向上·看2025》专题报道,邀请监管部门、知名学者和领军企业家共同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信息和对2025年经济的信心。
回顾2024年,资本市场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新“国九条”等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A股市场在9月下旬迎来了一波显著的上涨行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25年的工作规划中,首次提出稳定股市。怎么看待这一年资本市场的变化?稳定股市的提法将如何影响后续市场预期?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将如何发展?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此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
田轩指出,对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我国经济具有强劲的韧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且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将全面落地见效,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新“国九条”等政策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
新京报贝壳财经:怎么看待2024年资本市场的发展?三季度以来一揽子政策的推出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田轩:2024年资本市场虽有起伏波动,总体比较稳健,主要受益于多项政策的积极推动。截至12月25日,A股主要指数相较于年初均有上涨,其中,上证指数涨幅14.06%。
以新“国九条”为中心的“1+N”项举措在上市发行、市场交易、退市、金融机构管控、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要求,推进资本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稳定了市场预期,优化了长期投资环境。
9月以来一揽子政策,如一场“及时雨”,给市场带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A股市场迎来了资金推动的“政策牛”。且通过明确政策导向和信号,让市场主体看到了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心和行动,有效稳定了市场主体的预期,持续为A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政策的推出,不仅推动A股市场成交量屡创新高,市场风险偏好持续改善,增量资金持续流入,生产、商品消费、投资等宏观数据也边际改善,达到了预期效果。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何保证新“国九条”和“科创16条”的提法落到实处?具体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田轩:要保证新“国九条”和“科创16条”的提法落到实处,需要完善法律依据、加强执行力度、优化市场机制、强化监管体系,确保稳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促进长期投资,助力科技创新。
具体来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如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修订《股票上市规则》,以适应新的退市标准和上市门槛;
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严格执行新“国九条”和“科创16条”关于发行、交易、退市等环节的具体规定,确保政策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
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周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优先股、可转债、供应链金融等多种融资模式;
放宽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限制,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构建从入市、交易、持续监管到退市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管体系,尽快实现IPO常态化,降低科技创新企业上市门槛,如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完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对照市场同行业、类似属性的企业,对新股设置市盈率等指标要求,增强定价的市场导向性;
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优化退市标准,尤其要加大对财务类退市指标的监管力度;
加大信息披露透明度,打击财务造假、内幕交易、资金占用等行为,加强投资者保护。
提振信心预计会有更多针对性政策出台
新京报贝壳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稳定股市,该提法将如何影响后续市场预期?未来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
田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稳定股市向市场传递更加积极的信号,体现了决策层对股市的重视,将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强化投资者信心。
预计未来会有更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出台。除货币和财政政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着重于改善市场结构,如放宽社保资金、险资、银行资金投资比例和范围限制,简化市场准入程序,拓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对长期投资进行适当减免征税,拓展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及其他创新产品投资,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鼓励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加大分红力度与回购增持,规范减持等,增强投资者信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对于2025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领域的着力点,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田轩:2025年宏观经济领域的着力点需要重点关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货币政策除通过降准、降息等常规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外,还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财政政策方面,除提高赤字率,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力度外,要优化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和透明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加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支出;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结构性改革,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加大地方转移支付、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等方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需重点关注房地产市场与债务风险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风险方面,你认为2025年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将面临哪些扰动,是否已经有需要关注的“灰犀牛”?
田轩:2025年国内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扰动因素包括两个层面:外部来自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比如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带来新的外部冲击;内部包括消费、投资的复苏不及预期,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债务压力加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挑战等。
需要重点关注的“灰犀牛”主要是在房地产市场与债务风险。因为2025 年,美国可能出现货币政策的变向,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可能受限。因此,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将更多依赖于财政政策。然而,高负债状况限制了财政政策对经济的直接刺激能力,无法快速实现对消费的提振以及对社会资本的带动。
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大,债务风险加剧,并可能因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传导至金融市场,加大系统性风险。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5年,海外变化将如何影响我国经济的运行和政策?
田轩:2025年,海外宏观经济环境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势。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措施及对内经济刺激举措将加大滞胀风险,美国降息步伐放缓,且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转向;随之,全球主要经济体变动将增加全球资本市场及汇率的波动。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恢复速度不一,且面临高债务问题,且在产业需求结构调整的同时,能否持续实现稳增长面临挑战。中国作为美政府贸易政策的重点针对国,面临内外双重压力,既要考虑经济刺激,又要避免过度宽松造成的市场风险。
因此,我国需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宏观调控,提振消费与投资,注重结构性改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注重债务风险的防控,优化金融监管,稳定人民币汇率,积极应对全球市场波动,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2025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持续稳增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将如何发展?
田轩: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我总体乐观。尽管外部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海外需求增长可能面临瓶颈,出口承压,同时国内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但是,我国经济具有强劲的韧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且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将全面落地见效,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根据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2025年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进行“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在有序推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同时,扩大内需、优化投资结构,降低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通过“以旧换新”等补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民生保障等方式,促进消费;通过适时降准降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充实政策工具箱,以及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大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等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扩大投资,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此外,中国还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包括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引导长期资本支持关键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多重政策的积极调控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持续稳增长。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