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可以闻香、触摸、冥想、品尝,可以进入各个科技空间去体验运动、感知睡眠、一展歌喉、随风舞动,更可以在顶层“福流”空间里打开天窗,看满天繁星……
这是一所被称为“全世界最幸福的房子”。在这里,你能开怀大笑,体验幸福,或许也便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方法。
浙江黄岩永宁幸福科学馆,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的市民幸福和体验中心,而这,只是彭凯平众多“公民幸福课”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推广人、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普工作者、教育博主,彭凯平认为,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研究历史的积极心理学,在中国传统智慧中都有充分体现。例如,“积极”与“正念”,“积极天性”与“良知”,“修行方法”与“知行合一”,“flow(流动)”与“福流”……
他说,幸福,是美好的情绪、满意的生活、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幸福,是真实的,是长久的,是福流澎湃,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不抽象,也不神秘,就是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说,人类个体状态幸福指数高的时候,创造思维会更强。
他说:“让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魅力,都拥有能够产生积极心态的力量,拥有幸福的生活体验,这是我的心愿。”
积极,首先是一个动词
“老百姓真正能感受到的幸福,跟钱财关系不大。”
2019年,彭凯平与团队参与浙江黄岩地区“共同富裕示范区体系评估”项目。在对幸福的评判调研中,他发现,“如今,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开心的事情却不少。这说明了什么?”
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们研究显示,富裕,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它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彭凯平说:“如何把共同富裕的心理感受体现出来,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幸福体验,以积极的心态去培养和挖掘,这也是幸福科学馆的初衷。”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了一个非常严肃的反思。在心理学正式成立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心理学家们尝试了很多方法、理论、实践,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以期使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这个宏大的理想一直没有实现,人类依然被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情感障碍等心理学疾病所困扰。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自己的随笔集《冬天记的夏天印象》中写道:那是一个夏天,他在花园里坐着,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只白色的北极熊,他想方设法要把这只熊忘掉,可是不管如何尝试,这只熊却永远忘不掉。
这就是后来被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瓦格纳(Daniel Wagner)所引用的著名的“白熊效应”。
瓦格纳认为,当心理学家不断地重复“你有病、大家都有病,我们一起来治病”,这种说法本身就把“具有心理问题”这一暗示植入到人们的心中,我们就会发现心理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
科学家发现,要转移头脑里的这只“白熊”、把它忘掉,不是去压抑它、逃避它、控制它、管理它,而是要用一些积极的想象、积极的体验来转移、替代、深化它,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逻辑。
1999年,美国宾州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提出:21世纪心理学,应该去挖掘人类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来改善我们的健康关系和幸福。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我们发现,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学智慧一脉相通。”彭凯平说,心学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吾心光明”,正契合了积极心理学鼓励追求阳光的心态。
“运用好阳明心学的智慧,以及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对于解决当下中国人面临的心理挑战是非常有帮助的。”彭凯平说:“中国人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做得最好,因为我们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心理学家发现,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是人类重要的积极力量;另一种重要的力量叫意义感,是指人类的灵性和悟性。
如何找到快乐与意义感?
积极心理学提倡挖掘人类的积极力量。比如人类有一种力量叫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欣赏。当人感受爱的时候,大脑分泌出催产素温暖全身。因此当人感到孤独、抑郁、焦虑的时候,应多去体验挖掘内在爱的力量,例如,与亲人、朋友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积极正面的。
心理学发现,人在快乐时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当赋予快乐情绪特别的意义时,这种人类的积极力量,即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
彭凯平说,积极心理学,积极,首先是一个动词。
幸福决定创新思维
“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打工人,却没教孩子如何开心。”
“工作就是为了收入,生活永远是第一,工作是第二。”
“积极的生活从运动开始。”
……
作为教育博主,“网红教授”彭凯平的抖音号、视频号的粉丝不少。他的分享常常戳中当下焦躁的人群,一些“扎心”话题总是引来热议。
有调查显示,占比56%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到5小时,每天使用手机超过6小时的手机依赖症患者占比12.4%。彭凯平认为,这种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影响的。
人们在刷手机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得到了各种满足,人们不愿意去和别人进行更多的、有意义的接触。
彭凯平说,当代年轻人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工业化、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后现代化陷阱’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中国。”
根据联合国最新一期“世界幸福指数报告”,在调查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列第60位。而在2012年的该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位列90多位。
“仅仅十几年,中国提高了30多位,是唯一大幅提升的国家。”在彭凯平看来,中国是一个充满幸福快乐文化传统的国家。
李泽厚所提出的“乐感文化”,高度概括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即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神总结。
在李泽厚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是注重个体的感性生命,强调自强不息、有韧性的奋斗精神,关注世间幸福、人际和谐的一种注重涵养人性、寻求人性完满的文化。
彭凯平说,人类个体状态幸福指数高的时候,创造思维也会更强。
哈佛大学著名的女性心理学家阿玛拜耳专门研究过那些有创造力的人,比如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发现他们在做出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时,都不是处于负面情绪的。
彭凯平解释,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获得感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
“因为他们在做自己工作的时候总能沉浸其中,酣畅淋漓、如痴如醉。恐惧、焦虑、愤怒,绝对产生不了好的创意。”彭凯平把这个“体验”用英文单词flow来表达,称之为“福流”。
“心流”,是中国古人曾描述过的一种状态,比如做事情能够沉浸其中,以至于达到心无旁骛的境界,是一种自我意识、空间意识、时间意识暂时消失,物我两忘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做起事情来会特别顺畅,因为过程是自己喜欢的。彭凯平说,将flow翻译成“福流”赋予了它更多的中国元素。
研究显示,人在紧张恐惧状态下,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化学酶,阻断大脑前额叶,进入人的理智中心,并会对身体各个部位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都无法很好的完成。
“所以创造性思维一定是和积极心态联系在一起的。”彭凯平说,“已经有大量数据证明,当人心情好的时候,困扰很久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彭凯平认为,信息时代需要创新,需要人们去创造想象、充满好奇,需要合作与沟通,而这些都是积极心态能够产生的。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必然会给年轻一代带来消极影响,更不利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革新。
“因此,我们要培养年轻人成为独特的人才,要活出自己的不同。”彭凯平说。
幸福生活的方法
“做自己喜爱的事情,便可福流澎湃。”彭凯平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赛程中各种艰难险阻,就是生活中面对的压力和危机。若想顺利跑到终点,要学会直面压力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靠一股力量让自己坚持下来,“练习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提升心理韧性。”
首先是呼吸。调整呼吸有助于减压,甚至可以让人头脑更敏锐。
人类消极情绪加工中心是大脑基底神经核的杏仁核,它是大脑中一个神奇的结构。当人类遇到外部刺激,杏仁核就会被迅速激活,第一时间做出应对危险的反应。当人们面对压力和危机产生应激反应时,降低杏仁核的温度就可以有效缓解消极情绪,而最快捷的降温方法就是吸入凉气。
“遇到负面情绪时,不妨给自己三分钟时间喘息,深深地呼吸几次,平复心情,放松下来。”彭凯平说。
闻香。中国自古就有“君子配香”的说法,香气能够直接对情绪产生调节作用。彭凯平说,视觉、听觉、触觉需要先去感知,才有情绪反应,唯独嗅觉是先有情绪反应,再去分析判断。因为气味会对杏仁核产生刺激,从而让人们感到舒服或不舒服。而清新扑鼻的香气则可以刺激到人的身体,让人“如沐春风”,身心能够瞬间放松下来。
抚摸。身体的抚摸、拥抱可以调整低落的情绪。彭凯平说,当人在抚摸身体的时候,会触碰到身体不同部位的神经元,相当于向身体各部位“问好”,就能调整心情。例如抚摸胸口中间的膻中穴,或者鼓掌、击掌等等。“体育赛场上参赛队员之间的击掌动作,就是调整心情,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比赛。”
写作。倾诉意味着宣泄、化解情绪,排除内在压力和不满。写作的过程是理顺思维,以理智的力量让人沉稳安静的过程。
抬头挺胸。科学研究表明,身体的姿势与心理的状态密不可分。抬头挺胸的姿势可以让迷走神经打开,呼吸顺畅。当抬头挺胸时,人会觉得能够应对压力,产生乐观态度。这恰恰对应了“垂头丧气”和“心旷神怡”。
运动。运动会对身体产生多方面的好处。
人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出一种神经化学因子——BDNF,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它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换句话说,创新就是思维的发散,神经元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广、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BDNF就像大脑里的化肥,把大脑变得聪明,是人类智慧的补药。
运动15到30分钟,大脑就会产生兴奋性神经化学递质——内啡肽。运动30分钟就能分泌出多巴胺、催产素,以及特别重要的血清素,它是所有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的主要成分。发现血清素对情绪振奋作用的科学家迈克尔·霍顿,202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可见,运动可以治疗很多的心理问题。
无论散步还是慢跑,每天走出户外,锻炼30分钟,跑出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能很好地提高智慧、改善心情,让人快乐。
如今,清华大学下午4点的校园里,学生们大多选择离开教室、图书馆,走进操场、运动馆,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彭凯平说这也是“无体育,不清华”的真实写照。
音乐艺术。音乐和艺术能使身心放松并获得愉悦感,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音乐艺术最大的魅力是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形式,是独特的“国际通用语言”,对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大有帮助。
禅思专念。“专念”也叫“正念”,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的一种自我调节的精神训练法。正念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当下一切,并不作任何判断分析和反应。
正念对于人们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疏通作用,在现代心理学中,正念已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
“我们总认为幸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彭凯平说,当人在觉得自己特别幸福的时候,思路是发散的,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想象性、好奇心都是增强的。“利用人类的积极能量,可以解决、克服很多人类心理的冲击和伤害。”
幸福课的推动者
“回国前没觉得积极心理学有什么特殊。”如今成为国内“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的彭凯平越来越理解了众多网友“粉”他,是因为他看到了当下中国社会的需要。
1989年,彭凯平赴美留学,主修社会心理学。2008年受清华大学邀请,创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此时国内高校已有180多个心理学院系,大多数都在研究人类的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例如如何去认识社会、如何与社会互动和适应社会。回国后我开始推动积极心理学这一学科,也发表了很多国际性的文章。”彭凯平说。
彭凯平认为,清华大学的心理学发展研究要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找到中国社会当下紧迫需要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定,社会矛盾与冲突,社会攀比造成的心理落差等。
在美国时,彭凯平曾给积极心理学大师克里斯托弗·皮德森(Christopher Peterson)做过助教。2008年,皮德森在中国各地传授积极心理学课程。这个过程中,彭凯平有了将积极心理学引进,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发展的研究思路。
彭凯平说自己睡眠时间不长但质量很好。每天晚上11点休息,凌晨四点准时起床,只为能利用晨起的三个小时安静写作。更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随笔与思考,则来自机场和万米高空,这些大段的安静时间对他来说非常宝贵。
这些年在教学、开工作室、建工作坊等繁忙工作之余,彭凯平相继发表了40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其科研成果国际引用率多年稳居中国心理学家前列。更有《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等多部中英文著作出版热销。
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的彭凯平热心慈善和公益事业,是多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顾问和理事,是中国“幸福园丁”公益基金和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基金学术委员会主席,并参与中国幸福城市建设工作。
针对当下热点话题与大众心理焦虑,彭凯平常常发布视频。
“年轻人依然对爱情充满憧憬。”“婚姻和爱情也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年轻人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找对象时有向下找的倾向。”
……
有人说彭凯平是为了出名,甚至攻击他在网上“讨好女性”。
“开视频号普及积极心理学,不是为了蹭流量,我始终认为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在彭凯平看来,做学者更多是为了服务社会,做科普除了真才实学、具备沟通的方式和技能外,更需要一种同理心,受众喜欢的一定是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说,真理是思想碰撞的产物。“我说的话激起了你的思考,思考的产物才是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它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是你在听到我的思想传播后碰撞出来的。我说的不一定是绝对正确,但引发了你的思考,这对你便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传播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彭凯平说,“激发人的思考,激发人的好奇心,激发人的创造力。”
除了心理服务热线、北京幸福公益基金等积极心理学教育科普和咨询服务外,“幸福园丁”项目邀请中国边远地区的校长老师到清华大学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教他们如何用积极心理学技巧方法提高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目前已有数千名校长老师接受了培训,并将“幸福教育”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如今,“幸福科学馆”已开馆两年。在“黄岩为百姓做的10件好事”投票中,“幸福科学馆”榜上有名。在这里,老百姓可以来学习积极心理学,体验积极心理学,也可以去创造积极的体验,让自己感受到开心、愉悦、健康。
“幸福科学馆”的影像里,记录着每一位走出的参观者。他们一个个嘴角肌上扬,露出“迪香式的微笑”,或许已经领悟了更多幸福的真谛。彭凯平说,未来,如果你经常出现这样的微笑,经常会产生“福流”的感受,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幸福的人。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