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清华大学办特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来源:北京晚报 12-9 何蕊 和冠欣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背后有我国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赓续奋斗。他们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14位都是清华大学校友。近日,“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展出126张珍贵图片和60余件(组)“两弹一星”元勋的档案史料和实物档案,不少珍贵档案首次公开亮相。

探展·亮点

60余件档案还原元勋故事

展览的主人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他们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都曾经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

按照14位元勋入学或任教清华的时间顺序,展览分别呈现了他们在清华学习、工作,和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历程。展柜里,钱学森的留美志愿书和保证书、邓稼先《量子场论》论著手稿、王淦昌化名“王京”的笔记本和使用过的座钟、王大珩的成绩单、王竹溪赠给彭桓武的计算尺、赵九章佩戴过的手表等整齐摆放。校史馆工作人员说,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馆藏精品。

“两弹一星”元勋的学籍卡也首次展出,记录了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等元勋的籍贯、院系、入学日期等信息。驻足展柜前,邓稼先之孙邓昱友第一次见到爷爷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注册卡。其上写有:邓稼先,年龄十八,院别为理学院第三年级,系别为物理学系。学生注册卡还贴有邓稼先18岁时的学生照。“这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形象。”邓昱友感慨道。

邓稼先妻子许鹿希捐赠给清华的一份手稿也备受关注,这是邓稼先《量子场论》论著手稿,许鹿希还为此备注:“邓稼先的亲笔手稿”。此外,还有赵九章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讲述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钱三强与清华原校长梅贻琦的多次书信往来;钱学森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途中留影等……透过展柜中的档案实物,一段段元勋隐姓埋名、为国献身的故事,逐渐被拼凑和还原。

隐姓埋名17载 “爷爷住在信箱里”

展览开幕式上,5位元勋的后人深情分享了先辈为学为人的高尚品格,以及带给子女后辈的启发和影响。

“住在信箱里”,是王淦昌之孙王世华幼时对爷爷的印象。王世华回忆,小时候家里很多箱子上总是写有“王京”二字,但父辈没有详细说起“王京”的故事,只告诉他“爷爷住在信箱里”。“在他的选择中,国家利益高于小家利益,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家国情怀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展览“首次亮相”的实物档案中,王淦昌的工作笔记和曾使用过的笔难得一见。仔细看笔记的署名,却为“王京”二字。清华校史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王淦昌的化名,背后是他隐姓埋名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感人事迹。

1961年,刚刚从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回北京的王淦昌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投入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年过半百的他毫不迟疑写下了“王京”,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史料记载,王淦昌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但他克服了各种艰苦条件,每次试验都亲力亲为,常常不顾疲倦工作到深夜,经常是一个馒头就一杯水,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王淦昌就这样隐姓埋名,奔赴一线,“消失”了17年,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在干什么。1961年到1963年,王淦昌领导了上千次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试验。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功勋奖章。直到那时,王淦昌的名字也终于被公开。然而,他却没能亲手接过这份荣誉。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探展·解码

郭永怀

他紧抱着国家机密把自己融入天际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名烈士,郭永怀的展柜里摆放着多张历史照片和一张光荣纪念证,上面写着:郭永怀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他的英勇事迹将永垂不朽,家属应当受到社会上的尊敬……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中,他领导组织了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68年12月,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回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人们赶到现场,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和警卫员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遗体时,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将绝密技术资料护在胸前。资料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他紧抱着国家机密,把自己融入天际,将丹心留在大地。”清华校史馆工作人员说,“两弹一星”23位元勋中,郭永怀是唯一涉足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烈士。

邓稼先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

展览中首次亮相的多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学籍卡备受瞩目。其中,邓稼先的学生注册卡抬头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侧学籍栏的手写字从“试读生”改为了“正式生”。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他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仅用一年多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那时他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副研究员,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院长等。

1958年盛夏,上级希望邓稼先牵头为国家“放一个大炮仗”。34岁的邓稼先明白,“大炮仗”就是原子弹,更是中华民族的“争气弹”。他也深知,这次牺牲不会小。回到家中,他对妻子说:“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此,28年,他隐姓埋名,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

邓稼先为我国核理论研究作了开拓性工作。他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1979年一次爆炸失败后,为找到真正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受到严重辐射伤害。1986年7月29日不幸逝世。展览中还展出了一张拍摄于1979年,邓稼先身穿白色防护服,在新疆核试验基地事故发生区域拍摄的照片。

“记得奶奶曾经对我说,爷爷邓稼先经常用‘忠诚纯正’来赞赏人的思想纯洁、境界高尚。同时他也一直在用‘忠诚纯正’作为行为准则要求自己。”邓昱友说:“我想,倘若祖父邓稼先能看到今天中国各行各业奋斗者们的身影,能看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能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景象,他的脸上一定会再次洋溢出‘忠诚纯正’的微笑。”

探展·提示

●展览时间:至2025年初(星期二、四、六,8时30分至16时30分开放;团体参观须提前预约)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校史馆一层

●观展须知:校外观众须自行通过“清华大学”公众号“参观清华”菜单进行实名预约入校参观

编辑:李华山

2024年12月11日 08:20:5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