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学者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在众多考古发现中,70年代以来出土的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等简帛典籍,可称得上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标志性事件。海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围绕这些新出简帛文献,在中国古代史、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等不同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形成了当前人文学科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
2008年,在李学勤先生的积极努力下,清华大学得以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收藏一批珍贵的竹简文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清华简”。清华简总数近2500枚,通过AMS碳14年代测定,该批竹简的时代约在公元前305±30年左右,属于战国中期偏晚。同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李学勤先生带领下开展清华简整理和研究工作。经过10余年艰苦的整理研究,目前已出版报告12部,整理研究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公布各类珍稀文献62种(篇),其中入选第四、五、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44种。
清华简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多种先秦典籍,许多文献涉及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一)清华简《尚书》类文献。这些文献中,有的是亡佚已久的古文《尚书》佚篇,有的是从未见于文献记载的篇目。(二)清华简与《诗经》有关的文献。这些诗篇多未收入《诗经》,可以丰富我们对西周时期礼乐和诗歌关系的认识,为《诗经》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三)清华简所发现的古史资料。清华简《系年》是一部亡佚已久的史书,记载了西周到东周的历史变迁,以及秦、郑、晋、楚、吴、越等诸侯国的兴起和发展。(四)清华简新见思想文化史资料。清华简中发现的思想文化史资料,内涵复杂,既有多篇治邦理政类的文献,也有政治思想、天文历象、阴阳术数融为一体的文献。清华简第十一辑新发布的《五纪》篇,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佚书,论述了天地神人的相互关系,建构了一套庞大而复杂的天人系统,是先秦思想文化史资料的重要新发现。(五)清华简所保存的先秦科技史资料。清华简涉及先秦科技史的诸多方面,如《算表》为古代数学文献最早的实物例证,是一种实用的“算具”,对先秦数学史研究很有价值;而《四时》《五纪》等篇,为先秦天文历律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通过《五纪》篇可以推拟先秦的宇宙图式,了解先秦对人体结构的精准认识等等。
清华简中的大多数文献未曾传世,其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文献价值,对中国上古历史文化和学术史研究极为珍贵。作为战国楚地抄本,清华简是当时楚人抄录或撰写的,反映了战国时代楚地语言文字发展和使用的实际面貌,对汉语史、汉字史研究都很有价值。
清华简一经公布,便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堪与汉代孔子壁中书、西晋汲冢竹书相媲美的先秦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清华简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学者利用清华简提供的新材料,开拓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
在清华简文本整理研究工作进入尾声之际,我们适时启动编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以下简称《校释》)这套丛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各辑整理研究报告发布后,学术界发表了许多新的意见,为了及时反映学术界研究的新进展,适时启动编纂本丛书有其必要性。二是由于原整理研究报告专业性很强,对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学者而言,直接使用该书颇为不便,他们希望能有一套体现出土文献研究新成果且便于使用的清华简校释本。三是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也很希望有介绍清华简的通俗读物出版。此外,2020年清华简英译项目顺利启动,编纂这套《校释》也可为清华简的英译创造有利条件。
《校释》编纂的基础是已经出版的各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报告。这次利用编纂《校释》的机会,根据简文内容的关联性和原简编连信息,对原整理研究报告各篇进行了重新分卷,尝试尽可能地恢复清华简文本的原貌。每卷内容包括各篇简文解题、简文释文、注释、白话翻译,并附录原简释文、传世文本资料、参考文献等。各卷之后附简文红外图版,这些图版是首次发布,相信会受到专业研究者的欢迎。全书除原简释文部分使用繁体字外,其他皆用简化字,注释力求简明通俗,白话翻译主要为一般读者阅读简文提供帮助。我们的目标是使这套《校释》最大可能地兼顾到本学科以及不同专业背景学者的需要,并能适合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
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和海内外传播,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更是一项任务艰巨的长期工作。李学勤先生晚年为清华简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心系清华简。我们要努力完成李先生未竟的事业,继续做好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不断开拓清华简研究和传承传播新局面。我们深知,只有如此,才是对李先生的最好缅怀和纪念。
我们希望清华简的校释和英译工作,对推进清华简的研究传播和中外学术合作交流能有所贡献,期待中外学者对这项工作给予热情帮助和支持,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一书总序,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