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个城市对于居民健康的影响?一项报告回答了这个问题。
日前,“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4”城市健康专题论坛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发布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研究成果显示,与上一年度结果相比,全国城市健康水平略有上升,东部城市健康水平持续引领全国,中西部城市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据介绍,“清华城市健康指数”通过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行为、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等维度,评价城市的健康水平。课题组还按照城区人口规模,将城市分为大城市组和中小城市组。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列为大城市组,包含86个样本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列为中小城市组,包含210个样本城市。
2024年,课题组拓展样本城市,纳入了16个国家的36个国际化大城市,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在健康结局、医疗服务和城市绿化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基于多源数据的初步研究显示,亳州、襄阳、保定、拉萨、遵义等城市的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董家鸿表示,数智科技是从传统健康管理走向全面协同健康治理、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关键路径。在推进数智化健康治理方面,董家鸿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的数智化健康治理框架;二要实现数据共享整合,构建全方位的数据互通互联与应用机制;三要实施监测评估,完善科学的实施监测和效果评估机制;四是传播推广案例,提升健康信息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原司长毛群安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要把握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全民健康、共建共享”为目标,主要任务包括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和发展健康产业。健康城市建设要以全面社会健康管理为目标,其评价指标要具有建议性、导向性、灵活性,通过科学评估的形式,着重关注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预防和管理等方面。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以“城市健康核心要素——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城市心理健康建设应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的可达性、疾病发病率、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度、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以及城市特有的积极心理模式。关注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质量、收入满意度、社会关系、个人目标实现状况等方面。倡导运用科学方法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在今年的研究中,我们惊喜地发现,部分西部城市在打造运动城市品牌方面卓有成效。”课题组专家、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说。
论坛还邀请了来自湖州市、三亚市、克拉玛依市、南平市四市的卫健委领导,分享了当地在城市健康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成就。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