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深改进行时】让科研创新与国家需要环环相扣

——清华大学建设高质量大学创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来源:光明日报 10-22 邓晖

编者按

近期,本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逐一进行专题报道。在相继聚焦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之后,本期,我们以记者调研、案例分析、专家文章等形式,深度关注“科技支撑力”,展现其实践情况、探讨其未来发展。

研究型大学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锻造科技支撑力应从何处落笔?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如何齐头并进?高水平大学如何高质量建设创新体系,不断产出“与国家发展需要环环相扣”的创新成果?近日,记者走进清华大学,就此开展探寻。

“顶天”引领:多措加强原创基础研究

“要不要攻一些容易出成绩的方向?”回国任教的前三年,这个“杂念”时不时涌上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蔡峥心头。尽管陆续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既有科研基金的条件限制,又有职称评聘压力,他不由自主地关注起了短期产出。

职业生涯的积极变化,发生在与笃实专项“相遇”后。简洁而严谨的申请流程后,蔡峥获得学校专项支持。在这个“不看帽子、一人一策,按需、精准、长期、稳定支持基础学科准聘期青年教师心无旁骛潜心基础研究”的计划支持下,他开始将宝贵时间用在“刀刃”上,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宇宙早期循环冷气体流,还与多学科专家全力投入到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的研发中,专注做“困难但有意义的事”。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但要想让人才潜心基础研究,还有考核、评价、激励等一系列难题待解。

“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战略导向;另一方面,充分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鼓励自由探索。”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介绍,根据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学校于2023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坚持“顶天”引领,引导学者立足学科前沿、探索新知识,加快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探索有效评价机制、加大开源力度、推进校级重大基础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多措并举,基础研究的良好生态基本面逐步形成。

“顺应基础研究内在规律,从资助‘项目’向资助‘人’转变,笃实专项在近3年内用近1.5亿元资金支持近300人次,实现对校内基础研究青年教师群体全覆盖。”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刘奕群告诉记者,学校还积极建立多元化的基础研究资金筹措机制,2023年开始明确将校地校企科技合作专项中不低于15%的经费投入基础研究,欢迎地企合力“种树”。

注重基本“面”构建的同时,也有关键“点”的突进。

翻看“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拓扑量子物态与量子计算、暗物质暗能量本质、免疫记忆本质与操控等世界前沿科学难题赫然在列。

“学校定期梳理、甄别各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布局若干项重大原创基础科学项目,有组织地引导重大任务导向的基础科研问题研究。”刘奕群说。

“立地”导向:精准构建科研战略布局

点火,起飞!5月9日,智慧天网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于5月28日顺利进入预定工作轨道,开始在轨试验。这不仅是我国第一颗中轨道宽带通信卫星,也是国际上第一颗中轨道天基网络卫星。

“当前,全球天基互联网领域竞争激烈。星座构建势在必行,且是各国重要战略竞争点,必须走出一条自主、自强的发展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智慧天网创新工程任务总师和工程总指挥、电子工程系教授陆建华语气坚定。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能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以“立地”为导向,引导科研工作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产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成果?

“多年来,清华形成了以大型仪器设备、重大型号任务、重大机构平台为引领,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有效做法。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深度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全面加强重大科研组织机制深度改革,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中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积极实施龙头企业战略合作计划和产学研融合专项计划,瞄准‘真问题’、坚持有组织科研,统筹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发展。”曾嵘说。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定位问题、凝练科研任务至关重要。

“现实中,往往有些科学家认为是绝妙的发现,产业界却觉得不接地气;有些产业界认为是重要的需求,科学家却觉得没有科学含量。”刘奕群直言。

“互不了解”,使得不少科研团队面临“使不上劲”的状况。对此,清华的做法是“共列清单”。

“我们与国资委建立日常对接机制,梳理出包括10余家院系/全国重点实验室、162位教师的优势科研能力清单,整理汇总13个方面具有具体技术积累的优势科研团队清单,完成11家清华全国重点实验室与29家科技领军企业匹配的45项重大任务清单。”刘奕群给出一串硬实数据,“此外,科研与产业之间的贯通,还需有专门组织和机构来促成。”

“树人”为本:在重大科研任务中育人育才

23.5岁的清华人,能做些什么?60年前,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建造的核反应堆在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5岁的清华师生手中诞生。这支年轻的队伍实现了“用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誓言,也将“建堆报国、建堆育人”的理念代代传承。

“几十年来,核研院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研究课题,绝大多数都是出自核研院正在开展的重大研究课题和项目,为研究生科研工作提供了高起点的实践机会,为同学们塑造科研素养和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深切体会复杂系统工程、多学科交叉的意义,认识到学术与工程结合的重要性,并受到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熏陶。”清华大学核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将最优秀的人投入到最重要的科研工作中,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最优秀的人。”曾嵘感慨,清华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使科研活动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

“学校出台制定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任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刘奕群介绍,比如,明确全国重点实验室可设置研究生指导教师组,结合其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聘请企业骨干加入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指导教师组,协作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等。

此外,清华大学还持续推进“深化科教融合育人”落地实施,以重大科研平台为条件保障,鼓励高水平学者积极参与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指导,支持学生团队开展自主选题的研究探索。

空间探测、超级计算、宇宙科学、量子计算……数据显示,已有20多个院系的数百名本科生在人才专项、项目支持等形式支持下,拓展跨学科交流深度广度,迈出科研生涯的第一步。

编辑:李华山

2024年10月23日 07:39:3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