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营体验训练生活、上边境线走巡逻路、到国门界碑前开展国防教育……这个夏天,12名来自首都北京的清华学子飞越3500多公里,来到位于新疆西北的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营区,开展“青春界碑 国土边防”主题实践活动。他们与官兵们面对面进行对话,分享奋斗故事,共话使命担当,感悟家国情怀,坚定报国初心。
地处伊犁河谷下游的可克达拉,是歌曲《草原之夜》诞生地,也是某中队驻地,意为“绿色的原野”。在这里的武警营区内,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一场“致敬我的奋斗青春”对话活动正在火热开展。
交流中,一个个色彩斑斓的青春梦想,在平凡岗位奋斗中闪光,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来自清华大学的退役老兵肖航向官兵讲述自己受到陈祥榕、肖思远等卫国戍边英雄故事激励三次报名参军,在军营直面挑战,轻伤不下火线,圆满完成演习任务的经历,诠释了“哪有什么天生强大,不过是逼自己要强”,引发了战士们的共鸣。
不久前刚通过提干考核的曾张友也讲起了自己在比武场上带伤拼搏的故事。他说,不论是清华学子,还是青年官兵,大家的青春都是奋斗的青春、爱国的青春,都要想着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去,在投身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走进肃穆威严的伊犁将军府,历任伊犁将军及守军征战复土的勋业,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血火交织的沙场悲欣;来到霍尔果斯口岸,大家感受时代变迁,感悟祖国的飞速发展;站在白杨树下,所有人高声齐唱歌曲《小白杨》,传承着“扎根边防 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
在中哈324号界碑前,清华大学白玉凤老师给大家讲了一堂精彩的国防思政课。随后,官兵们与清华退役士兵整齐列队,重温军人誓词。清华学生万方伟的爷爷是一名坦克兵,万方伟从小就向往部队生活,在亲手为界碑描红后,更加坚定了入伍决心,“我以后也要到祖国的边疆去,成为一名守边战士,让自己成为祖国的界碑。”
盛夏的界河静静流淌,连绵起伏的沙山上,一座白色小院格外醒目,那是23号民兵哨所。哨所前,一支由护边员、武警官兵和清华学子组成的队伍踏上了沙海巡逻路。
要是不亲自走一趟,又怎知戍边之苦。这条沙坡上的巡逻路大概有5公里长,护边员们每天要至少巡逻一趟,它沿着边境铁丝网,不仅要爬高高的沙丘,还要途经十分危险的“大流沙”,对清华学生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烈日如火,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沙粒仿佛被烧得滚烫,每一步都如同踏在炽热的铁板上,脚下的热浪一阵阵袭来,让人几乎窒息。学子们走一步退半步,很多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互相帮助着才能走过去。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学生刘乃菲的父亲是河北邯郸人,年轻时主动申请援疆,多年来一直扎根兵团、建设新疆,与家人聚少离多。以前她不理解父亲,也会经常埋怨,但这次巡逻让她读懂了父亲曾经的选择。
“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挥别哨所,同学们忘不了护边员的殷切嘱托,一如忘不了哨所前的五星红旗和 “祖国万岁”四个大字。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