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31日,第三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可能性的边界: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AI时代的高等教育价值、伦理、治理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会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超越地平线: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全球发展报告》。该报告分析了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前景预测。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前沿科技,不仅赋能高等教育,还为其变革提供了无数可能性,使我们重新构想引领未来的高等教育。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表示,高等教育不仅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培育和支撑作用,也正在被发展迅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和塑造。人工智能拓展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大学治理的边界,但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坚守高等教育的伦理底线,在教学中合理且负责任地应用人工智能。
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形态、教学模式和科研范式,推动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呼吁,应顺应大势,变革理念,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深化应用,优化实践,推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重视伦理,防范风险,发展有温度且规范的智能教育;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赢,建设智能教育发展的全球共同体。
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助攻方向,培养一大批懂人工智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水平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表示,教育部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界应迅速行动,以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应根据不同需求,分类培养人工智能通专人才;建强核心要素,全面升级人工智能教学资源;深化理论研究,支撑并引领人工智能的改革创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法尼亚·贾尼尼提出,人工智能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体验,增强包容性,推动协作式学习模式。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正视并解决人工智能的边界问题,全球教育界必须以人为本,确保人工智能的使用符合道德标准。
数字经济的崛起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数字人才。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能够引领和改变世界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提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深刻影响教学方法和内容,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师生关系和校园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引发重大变革。我们应拥抱这种无限可能性,主动作为,持续推进紧迫、深刻而广泛的改革。
会议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