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谈到扩大内需的政策时表示,从更长远来看,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从关心GDP、关心税收到关心本地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关心本地常住居民消费增长。
李稻葵提到,当前政府管理经济、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取向是生产侧的,而不是消费侧的。“各级政府、各级领导交流时,大家都是行家里手,科技行家里手、大项目行家里手、企业行家里手,都在讲我这个地方要抓什么科技,抓什么项目,拉动本地的GDP多少,税收多少。但是很少有领导跟你说,我这个地方老百姓未来的可支配收入会上升,消费会上升,我这个地方的消费场景很多。”
李稻葵以汽车产业举例称,似乎每个城市都希望多生产汽车,产值上去后,增值税和中央分成,但是又不希望本地的汽车太多以至于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多,而是希望其他城市购买。“类似于500年前欧洲的重商主义,都希望我生产,我获得GDP,你买我的东西。这种观念必须要改,一定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从关心GDP、关心税收到关心本地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关心本地常驻居民的消费的增长。”
李稻葵提到,想要达到上述目的办法很多,比如,以后考核一个地方政府的业绩,需要重视对当地居民满意度的独立调查,真正了解当地老百姓对当地政府执政以来个人消费和收入的满意度,而不是考核这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多少。
另一方面,李稻葵也建议,以后部分增值税要挪到消费地去交,“比如北京市如果一年新增十万辆汽车,每一辆车对应的有各种各样的生产,有重庆的,有上海的,不管谁的,只要你卖车,我北京市要留这个车的增值税一半,另一半给你生产地,这样平衡点,让各个地方的领导更关心消费,而不仅仅是生产。”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