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系:马拉松赛场上的蓝色风暴
学生通讯员 陈祎祥
10月20日上午8时整,随着一声枪响,三万余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的选手涌入长安街,开始了马拉松的征程。奔跑的队伍中有一群扎着蓝色头带的选手格外显眼,他们就是来自清华大学水利系的22名参赛同学。
“我本来以为就要跑不动了”
图为水利系半程站点志愿者盛浩(左)、宋云天(中)和参加半程的选手高静(右)的合影。杨懿 摄
在水利系参赛阵容中,参加半程组的有16人,参加全程组的有6人。选手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很强的斗志,最终所有选手都完成了比赛,完成了水利蓝色暴风的接力。
半程跑在两小时左右结束,全程跑则持续了四五个小时。谈到比赛,参加全程组的大四学生李澄清说道:“到三十公里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就要跑不动了,尤其是进入奥体公园之后,更是十分难受。最后我一个劲地喝水喝饮料,好在还是撑到了终点。”
3字班辅导员、直博一年级的铁强到达终点的时候,脸上满是汗水蒸发后留下的细小盐粒,看见前来迎接的志愿者时,他还一个劲说“跑慢了跑慢了,让你们久等了。”
“十年不是坚持,是习惯”
图为水利系4字班的刘建国跑完全程后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杨懿 摄
除了参加半程和全程的在校学生,记者还发现了一位特殊的参赛者——水利系原水工41班的学生刘建国。在4年本科和5年博士的学习生涯中,他共参加了7次马拉松的比赛。今年,刘建国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是坚持跑进人生中北京马拉松的第十个年头。不同的身份,却还有着相同的热情。“记得以前是师兄带着我跑,现在是我和师弟一起跑。我们在前20公里相互鼓励,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这种感觉很好。”
谈起这次比赛的成绩,刘建国笑着说:“记得前几次参赛,我总是一个劲往前冲,跑完后腿总要疼个一两天。现在,我就奔着清华的标准——五个小时去跑,跑完感觉也挺好的。”虽然已从水利系毕业,刘建国还是扎上了印着“清华水利”的蓝色头带踏上跑道,带着自己最熟悉的归属感,延续着水利人的体育精神。
对于这次的马拉松,刘建国还有着更多的想法:“相比以前,现在的马拉松阵容中的人的衣着更加丰富,有人穿着奇怪的着装,有的人带着吉祥物。这似乎不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体育的节日。”而当问起自己以后会不会也在赛道上“展现展现”自己时,他笑了:“我没有那么多的点子,但我想我会是最忠实的观众。”
作为水利系的师兄,他还对水利体育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水利体育一直以来十分优秀,不是靠什么特长生,靠的是良好的体育氛围。能力强的上场,能力不够的在场下加油。体育锻炼对个人和集体都有很大帮助,我报名参加这次马拉松也说不上什么坚持,只是习惯了就报个名而已。水利系搭建了很好的体育锻炼平台,希望同学们也积极投入其中,为自己,也为集体。”
“我们用温暖与热情参加马拉松”
除了参赛选手外,马拉松比赛还有不可或缺的一群人——志愿者。
凌晨四点多,三号楼的楼道里就开始出现了忙碌的身影。为马拉松保驾护航的志愿者们起得比参赛选手还要早,他们已经开始了物资的筹备。五点的紫荆园,师傅们特意起早为清华的参赛选手们做了早饭。当水利系的队员们都在吃早饭的时候,水利系学生会体育副主席盛浩带领着体育部的成员们最后清点着物资。记者在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正站在晨风中等待着参赛选手,脸上没有丝毫怠倦,仿佛对接下来的比赛充满了期待。
这次的马拉松比赛,水利系在十公里、半程终点、三十公里和全程终点各设一个服务站,负责选手们的补给和完赛时的接应。其中十公里处的志愿者成一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道:“我们的队员是跟随大部队一起跑过来的,我们一直在寻找水利系同学的身影。当发现绑着蓝色头带的同学跑过来的时候,我真的无比激动,迫不及待为他们提供水和饮料。马拉松是体力与意志力的挑战,他们敢于接受这样的挑战,我们很高兴,很为他们自豪。”
就这样一杯杯饮料递出去,一次次伸手搀过来,志愿者们在阳光下显出比阳光还要温暖的关怀,给予水利系的选手们的很多力量。
其中,终点志愿者王昊同学和负责拍照的杨懿同学在完成自己的服务工作后,还不由发出感叹:“明年我也要来参加一次马拉松。”
(清华新闻网10月24日电)
供稿:水利系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