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广角 - 正文

清华园香港女生:“中国那么大,有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6-12 杨喆

  “3点下课,3点15分接受你的采访,4点半我就要去参加垒球训练。”20岁的清华大学香港学生李莹莹说。下午3点10分她来到约定的咖啡馆,已经身穿垒球队训练服,背包里装着球棒、手套,以便采访结束后直接去训练场地。

  李莹莹如今就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一年级,当初决心来北京,并没有得到太多支持。“老师跟我说,你成绩不错,留在香港也很有发展,何必要去人生地不熟的北京。”但在她看来,“不熟悉”代表着有趣,尤其在首都。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李莹莹即迎来军训。对于内地学生而言,这是入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港生本不须参加,但李莹莹执意报名,成为当届军训唯一香港学生。“每天一早5点,宿舍其他同学都起床去训练,我不想那个时候一个人在睡觉。”

  20多天的训练少不了各种辛苦,当教官和学生们分别,李莹莹在同一队学生中哭得最凶。“那时每天和同学一起克服各种困难,很喜欢并肩作战的感觉。”

  渐渐地,她发现,还有不少新情况需要慢慢适应。例如,香港的数学课和数学考试,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久而久之成了习惯,但在清华这不被允许。为此,她用一个学期时间提高计算能力,学期末数学才没有“挂科”。

  原本学习成绩不错,李莹莹在清华无奈要面对内地各省市“学霸”,这个乐观的女孩说“成绩拼不过,我就拼别的,大学又不只有读书”。在经管学院垒球队,她是队长;每周练习一次的乐队,她是主唱。

  大学之前,李莹莹还未曾接触垒球。半年的辛苦练习后,她已成为院队的队长。“每周有三次训练,我都会去,有时间还自己加练。”一次,老师提到她时脱口而出“打垒球的那个同学”,这让李莹莹窃喜。

  “见识”,是李莹莹最关注的一个方面。选择走入内地,是由于“香港很小”,在北京则能体验的更多;如同选择垒球、乐队,是为了尝试大学生活更多可能性。

  “读书,毕业,进入职场,在金融行业做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成立家庭……假如一直留在香港,这应该就是我未来的生活吧。”李莹莹说,“中国那么大,有着无限的可能。如果我一直在香港,以后想想肯定会后悔。”

  如今,李莹莹保持着紧凑的生活节奏,乐此不疲。这个特别的女生不爱逛街,宁愿节省下时间多去外地旅行;清华校园宽阔,她买来一辆电动自行车代步,目的也是为了节省时间。

  据教育部发布的讯息,截至2014年1月,在内地高校求学的香港学生总人数超过1.4万人。随着2012年内地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免试招收港生计划,选择来到内地深造的香港学生数量在持续增多。

  不久前,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已专门成立青年委员会,李莹莹还担任副主委。“希望青委会能帮助更多香港的青年人尽快融入北京,并有助于他们的就业。”

  记者问,你是否想好了未来的职业方向?李莹莹摇了摇头,“现在我还只是在读大一,最重要的是多多发现自己的兴趣,拓展自己的圈子,至于哪样会成为我未来的职业,以后会知道的。”

  李莹莹说,她比较希望毕业后留在北京,但也可能会选择出国。“世界很大,趁着年轻,我还想见识更多。”

 

2015年06月16日 15:25:2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