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广角 - 正文

张法、朱良志、肖鹰做客新人文讲座

共谈经典·艺术·人文


清华新闻网11月1日电(学生通讯员 马延辉)10月27日下午,在艺教中心中心多功能厅,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法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与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联袂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为500余名师生作题为“经典·艺术·人文——美学家三人谈”的演讲。3位学者以艺术理论、文艺经典、美学为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的研究所见。

从左至右:肖鹰教授,朱良志教授,张法教授演讲。

第一位演讲人张法教授以“天安门审美形式的后面”为题,以天安门为切入点,讲述了建筑艺术的审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首先,张法指出天安门建筑体系的本质是首都建筑象征体系,它的基本特点是广场式,这种式样源自西方的城市布局传统,属于以政治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这与中国传统的衙门式不同。同时,中央纪念碑的浮雕内容,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官方的历史叙述体系。另外,张法还指出,天安门体系遵循中轴线格局,这在民国时期南京的首都建造方案中也能发现。因此,中轴线是中国首都建筑体系最鲜明的特点,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没有的。例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政治建筑国会、白宫和华盛顿纪念碑,就分别采用了文艺复兴、古希腊与古埃及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西方文明自身的追根溯源。最后,张法认为,目前北京的首都建筑体系,其历史文化的象征性就比较模糊。因此,如何在新的时代确立北京新的首都建筑体系,就成为目前学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位演讲人朱良志教授以“陈洪绶的高古”为题,以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陈洪绶为切入点,讲述了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古”的含义。首先,朱良志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古”的三个层次:复古、古趣,时空的超越,随后朱良志重点谈了第三个层次。一方面,“古”是与“今”相对的,因此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高古”之“高”与“低”相对,这又在空间上造成了冲突。朱良志举了古人营造假山的例子,假山是在空间上对“真山”的模仿,从而营造一种居于山中的错觉,但古人对于假山的审美却看重“奇石”,对“奇石”之美的定义甚至与主流上所接受的美丑之别大相径庭,这也在空间上营造了一种荒诞感。这也反映了唐代之前中国的审美理论着重于形神关系,而唐代以后则转变为真幻关系。在解释了这些概念后,朱良志就结合陈洪绶的画作《蕉林酌酒图》,指出画作中芭蕉叶、青铜酒器的“高古”特点,芭蕉易荣易枯,世生如此,而具有古朴风格的青铜器,其铜绿与芭蕉之绿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出一种时空错觉。

第三位演讲人肖鹰教授以“在伦勃朗画像前的沉思”为题,从其新书《不朽的艺术》的重要内容勃朗的自画像展开其演讲。肖鹰指出伦勃朗作为16~17世纪荷兰著名的画家,其自画像的作品数量为世界之最,加之伦勃朗本人文献资料不多,因此他的画作,特别是自画像,可以说是研究伦勃朗一生的最原始的资料。肖鹰首先提到,伦勃朗不同时期自画像所具有的自传特点,大致勾勒出伦勃朗一生从青年叛逆学画,中年锦衣玉食到晚年穷困潦倒的生命轨迹。接着,肖鹰又结合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画派的风格,指出伦勃朗画作的师承源流,来自于卡拉瓦乔的巴洛克绘画艺术风格,即强调渲染手法与高光透亮,以及达芬奇自画像与《蒙娜丽莎》所强调的雕塑感与金字塔造型。这一点在早期的伦勃朗画作中非常明显,人物都是高光明亮,立体感很强。这也符合当时欧洲的审美主流,作于1642年的《夜巡》,就是为了满足当时欧洲中产阶层对于自画像与群体画像强烈需求。而伦勃朗在晚年穷困潦倒后,其艺术风格发生改变,在他晚年的自画像中,看不到当时主流审美的高光透亮,而是显得粗陋晦暗。这也说明伦勃朗此时已经不试图掩饰他外表的粗陋,而是带着彻底的诚实在一面镜子中观察自己,因为这种诚实忘记了美与相似的要求。因此,肖教授最后总结,伦勃朗自画像,不仅记载了一个画家的人生历程,而且是人类生命精神的伟大塑造和不朽结晶。

在讲座之前,还举行了肖鹰、孙晶的新作《不朽的艺术》授书仪式。该书是对肖鹰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所开课程的讲义的总结而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朱良志、张法、张福贵、丁帆、高建平等,均给予极高评价。本次授书的对象为选修肖鹰课程的优秀学生,以及前来参加这次《新人文讲座》的幸运听众。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东方出版社总编许剑秋先生、学堂在线首席运营官纪飚博士等出席并致辞。

  

出席仪式领导、嘉宾向课程优秀学生授予《不朽的艺术》。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六)“哲学与发展”的第十一讲,由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曹教授在点评中提到,3位学者分别从建筑、绘画等角度切入,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给清华师生带来一场人文美学的思想盛宴。而最终的落脚点,都集中在美学背后反映的政治、文化和人生内涵。3位学者的见解都非常独到,具有启发性,听众不仅学到了美学、经典及艺朮史方面的知识,还学到了审美的方法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角度。

 

张法、朱良志、肖鹰与同学们互动。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意犹未尽,踊跃提问,所提问题集中在对经典的定义以及对艺术与美学的价值方面。关于经典与历史时间的关系,3位学者认为时间可以选择经典,但不能创造经典,经典的形成有人为选择的因素,但更多是由其自身价值所决定。关于美学的意义,3位学者指出美本身是因人而异的,但审美的过程却是可以被抽离出来研究的,因此,虽然美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直观,但却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

主讲嘉宾介绍:

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美学,中国艺术、思想史。著有《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第四版)、《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佛教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等。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美学、艺术理论、中国艺术。著有《南画十六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真水无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八大山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石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等。

肖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美学、中西艺术。著有《不朽的艺术》(东方出版社2016,合著)、《中国美学史?明代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说与不说——肖鹰文学批评集》(台湾新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4)、《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大学2005)、《美学与艺术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徐静

2016年11月01日 09:21: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