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清华2017年寒假研究生骨干“知行”计划海外实践总结会举行
清华新闻网3月16日电 3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举行2017年寒假研究生骨干“知行”计划海外实践总结会。德国-法国、以色列、新加坡-文莱等三支支队先后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分享了各自在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从第一视角畅谈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对学校、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德国-法国支队调研成果展示。张莉 摄
建设管理系的苏舒同学展示了该队赴德国-法国的实践成果。实践期间,他们深入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知名高校,以及祖阿公司、国家电网等企业,围绕国际化认同、学生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现状及国际化能力等三个方面开展调研。实践支队通过数据对比,与德法学生相比,清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世界知识、全球化理解和认同等几个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国际学生的国际化能力普遍要高于本土学生。实践支队认为,国际化应该是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是目的,有效的国际化应该是一个长效机制而非短期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璎珞同学将实践中的发现、思考与感悟通过一个假想人物大卫(David)的经历展示出来。大卫自小所受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质疑”而不是“听话”,从质疑到独立思考,最终进行创新,创新创业成为了以色列的灵魂。以色列的高校配备有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孵化器,使得很多的创业团体在起步初始阶段获得资金及技术支持。再加上从小就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质疑与创新的品质,使得以色列这个中东的弹丸之地成为了创业的国度、创新的热土。实践支队用两组数对中以两国进行比较:用“0到1”表示以色列从无到有的创新,用“1到100”表示中国从小到大的发展。同学们表示,若能够充分吸纳以色列的成功经验,相信我国定将实现“0到100”的跨越。
新加坡、文莱支队调研成果展示。张莉 摄
新加坡与文莱作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经管学院的常子豪同学汇报了实践感悟。新加坡与文莱两个国家都有非常相似的处境: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较为匮乏,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实践支队围绕中资企业在两国的发展现状,就新加坡“中广核”项目和文莱淡布隆大桥建设两个例子展开调研。支队发现,中资企业在当地有着广阔的发展机遇,却也面临严峻的问题挑战,他们既要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也要应对“让利于本土”的地方保护主义,还要克服民族文化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实践支队站从市场角度分析了中资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并对如何提高中资企业的海外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左起)吕勤、莫非、苏丽坦同学作个人风采展示。张莉 摄
吕勤、莫非与苏丽坦等同学也先后向大家分享了实践中的个人收获。经管学院杨思群老师作为带队老师代表就赴以色列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了分享。
白本锋总结发言。张莉 摄
研工部部长白本锋在总结中强调“实践出真知”,希望大家要从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中外差异去深入思考,在海外实践这一种“超体验”中更好地认识世界与自己;希望在“行胜于言”的校风倡导下,有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通过海外实践走出国门,学校的海外实践工作也定将日益精进,更上一层楼。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陈贵和 摄
本次海外实践以“聚焦‘一带一路’,走上世界舞台”为主题,旨在让同学们走出国门,提高国际意识和人文素养,助力清华大学国际化进程,共派出由3名带队教师,45名在读研究生组成的三支实践支队分赴德国-法国、以色列、新加坡-文莱开展为期10余天的深入实践调研。
供稿:校研团委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