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虞章做客新人文讲座 阐释坚定“四个自信”
清华新闻网3月27日电(学生通讯员 曹翰林)3月23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81岁高龄的冯虞章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认识大势 坚定自信——谈谈坚定四个自信”为题,为到场的百余名师生带来一场角度新颖、内容全面、意蕴深刻的精彩演讲。
讲座伊始,冯虞章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信”问题的几段重要论述,并从认识的方法论视角指出,要建立自信就离不开认识大势,即必须认清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由此,他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冯虞章做客新人文讲座。
首先,冯虞章从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谈起。他以详实的史料为据,讲解了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与深远意义。在此基础上,冯虞章认为,鲁迅先生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希望,也看到了历史的大势。鲁迅这篇文章带给大家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就是民众的自信力、自信心非常重要,是中国的脊梁。另一方面,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去看中国人的自信力,要从代表中国历史前进方向的人们身上去看自信力。冯虞章认为,只有站在先进阶级立场上来看,我们才能看到历史的大势、时代的大势。
为什么说在当今世界,只有我们中国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针对这一点,冯虞章从历史地看待中国的巨变和国际比较等两个相关联的角度展开。他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巨变、认识中国的发展大势,此是确立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依据。他引经据典,回顾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国共第一次合作间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轨迹,并提出: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这种比较中,能看清中国人道路选择的历史路径、看清历史的发展规律。中国要从根本上扭转近代以来不断走向衰败的命运,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认清历史的发展趋势是首要的、必要的前提。
冯虞章提出从正确进行国际比较中认清当今时代大势的走向,由此确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时代大势走向的依据。他通过大量的经济增长数据、中国在G20、金砖首脑会议、一带一路高峰会议等国际会议上的地位变化等,说明在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美欧的制度体制模式、经济实力由盛而衰,相比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凸显出巨大的优越性和比较优势。
第三个问题,冯虞章阐发了个人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什么是文化自信?他认为,要从文化具有的鲜明时代性、历史的进步性、革命性和包容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他认为,文化自信是对我们的文化价值、力量、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既要反对妄自菲薄的态度,也要反对狂妄自大的态度。冯虞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割裂的,是辩证连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母体,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
冯虞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层、更持久的自信和力量。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互相交织的。后三个自信中贯穿着文化自信,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靠文化自信建立理想信念,来支撑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形成完整的、立体的和多元的自信体系。
冯虞章还提出进一步理解文化自信的独特视角和学术观点,即:我们能够从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过程中,来概括提炼出经过千锤百炼、由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创造凝练而成的党的文化基因,可以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在这种文化基因的引领下面,我们才跨出了一道一道沟坎,取得了一个一个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所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坚定文化自信归结到核心,就是要坚定对于党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的自信。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第四讲,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安东主持并点评。
主讲人介绍:
冯虞章,1936年生,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59年初转向哲学社会科学,1978年后任清华哲学教研室负责人,1982年底至1988年秋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多年担任我校学生求是学会、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TMS协会)指导教师,17年担任我校离退休老同志理论学习组负责人。冯虞章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意识形态问题和党的建设。有“毛泽东人生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合作)、“防止思想庸俗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大课题”、“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等文章获得广泛转载,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2016年刊于核心期刊的文章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社会转型》《党的历史文献对个人主义的定位和批评》《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