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举行“创新的名义——对话TR35全球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主题论坛
清华新闻网5月7日电 (记者 黄 镭)4月29日上午,“创新的名义——对话TR35全球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主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活动由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主办,“学堂在线”、网易新闻客户端同步直播。
TR35是“35岁以下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简称,每年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组织遴选,公布的入选标准是那些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青年创新者。截至2016年,共有17位清华大学校友获此殊荣,其中化工系近4年每年都有一位本科校友入选。
活动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唐城、伍晖、戈钧、张良方、刁莹)。张羽鹏 摄
在他们当中,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2000级本科生、现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2014年入围者伍晖,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2000级本科生、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2015年入围者戈钧来到了论坛现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6级本科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系教授兼穆尔斯癌症中心研究员、2013年入围者张良方,清华大学2002级本科生、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助理教授、2016年入围者刁莹通过视频连线出席了论坛。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2009级本科生、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唐城主持。王铁峰、刘铮、骆广生、朱兵等化工系新老负责人,董山峰、李次会、朱德权、杨健、胡徐腾、向波涛等校友,以及50余位来自全校多个院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现场活动。
首先,4位入围“35岁以下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校友分别向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张良方从事仿生纳米医学的研究,用“伪装”的方法将细胞膜包裹在纳米细胞表面,从而实现与生物体系直接“对话”,有效规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伍晖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在基于类似体系的大规模储能电池以及电站储能锂电池方面做了很多创新的工作,此外还将新材料拓展应用到空气过滤、PM2.5净化等方面。戈钧主要从事无机晶体与固定化酶方面的研究,通过各种载体材料对酶进行固定化,从而提高酶的稳定性。刁莹主要从事可打印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以及柔性电子材料的研究。
随后,4位校友就各自本科期间的求学历程与科研经历等方面与主持人和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伍晖与师生们互动交流。张羽鹏 摄
谈到创新思维的培养,4位校友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都在本科时期早早开始了创新性的工作,在本科阶段接触了科研,并接受了科学思维的深度训练,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收获是全方位的。戈钧在谈到实现创新时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向别的学科领域去借鉴一些方法;第二,多向自然界去学习,寻找一些灵感,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基本原理;第三,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想一些看上去不太可能的事情去做,也许会有意外收获;最后,注重导师与学生间的灵感交流。张良方十分看重创新想法的执行力。他说,一种新颖的想法,其实不容易实现,从想法到实施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和坚持。
这4位校友有着共同的本科专业背景,从事的科研领域跨度却非常大。针对这样的现象,他们都强调了学科交叉对扩展视野、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伍晖认为,化学工程学科是基础,这个学科和材料、生命、化学、物理等大量学科都有强烈的交叉点,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去发现和发展。张良方的感受是,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化工都是一个很宽广的学科领域,这个领域可以让学生发散性地多接触和学习很多新鲜事物。戈钧在最后的总结中说,化工思维源于化工产业和化工学科的发展,但它的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纯化工领域。在新材料的制备、新能源的生产、生物医药的设计,以及食品、传感器等诸多领域,在创意、创新和创业的各个阶段,化工思维都非常有用。
同学和嘉宾积极互动。张羽鹏 摄
两个小时活动很快就来到了尾声,嘉宾和听众们仍意犹未尽。创新,是永远聊不完的新鲜有趣的话题。
活动结束后全体合影。张羽鹏 摄
38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上,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同学们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励志强音。今天,中国迎来了创新的时代,创新者的故事就是每个人的故事,对话全球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在他们成长的地方,我们发现:创新,是来源于积累和坚持的;创新,仍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供稿:化工系 编辑:襄桦 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