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举行2018年“林枫计划”学术论坛暨五期学员结业论文答辩会
清华新闻网6月14日电(通讯员 王春阳 周炜迪 何标)6月9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林枫计划”)学术论坛暨五期学员结业论文答辩会在李兆基科技大楼举行。这是“林枫计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首次举办的学术论坛,党委学生部部长丛振涛、“林枫计划”导师、学员,以及对“林枫计划”感兴趣的众多学生参加论坛。学术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枫计划”导师何建宇主持。
丛振涛讲话 屈征 摄
丛振涛在讲话中对“林枫计划”导师的辛勤付出表示了感谢,对完成培养方案的林枫五期学员表示了祝贺。丛振涛表示,“林枫计划”作为学校15个因材施教计划之一,选拔一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匹配资源,目前已经成长为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与研究协会(TMS协会)和求是学会之后的第三支重要的理论学习力量。丛振涛希望林枫计划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生工作优势和专业指导优势相结合、学生骨干培养和理论人才培养相结合,也希望同学们能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与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争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青年。
何建宇总结了林枫五期的培养情况,包括书籍阅读、经典导读、实践活动及结业论文等丰富多样的培养环节,并介绍了林枫五期学员在政治面貌、思想引领、未来发展方面的培养成效。林枫五期学员博览广闻,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探寻真知,大大提升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70%的大四年级毕业生即将担任“双肩挑”辅导员,献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
何建宇主持论坛并作林枫计划五期学员培养情况总结 屈征 摄
在开幕式上,与会师生就“一带一路”倡议和“林枫计划”首次海外实践的调研成果进行了充分探讨。今年年初,“林枫计划”首次开展海外社会实践,12名学员赴俄罗斯围绕“当代俄罗斯青年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认知研究”和“‘一带一盟’的前景与挑战——中观机制对接的视角”开展调研,工物系2014级本科生李岩、土木系2014级本科生潘胜杰展示了小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枫计划”导师王传利,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执行所长王奇,党委学生部副部长余潇潇作为点评嘉宾,分享了对俄罗斯历史、经济、文化和中俄合作前景的理解。
工物系2014级本科生李岩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屈征 摄
此次学术论坛分设两场分论坛,即林枫计划五期学员结业论文答辩会。12名学员从意识形态、监察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房地产市场、乡村建设等多个角度分享了研究成果。来自党委学生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0名教师担任评委。
林枫计划五期结业论文答辩会现场 屈征 摄
学术论坛还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枫计划”导师刘震作了题为《给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几点建议》的演讲。他对“林枫计划”学员们提出了三点期望:苦练内功,精读文献,练就方法,夯实理论基础;抒发情怀,扎根中国大地,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勇于亮剑,在思想领域坚定立场,抒发观点,与不良思潮相斗争。
刘震作主旨演讲 屈征 摄
“林枫计划”始于2012年,由清华大学1977级校友、吉林省委原副书记林炎志及其家人设立的林枫基金出资支持,由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织实施。该计划于每年秋季学期,从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中公开选拔学员,进行为期两年的培养,通过校内外导师指导、内部交流学习、优质海内外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员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深刻认知中国国情,将其培养成为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和传播。
供稿:学生部 编辑:徐静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