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广角 - 正文

一面一世界——“邺架轩·作者面对面”第7期聚焦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清华新闻网6月15日电“与书籍对话,和作者沟通”。6月7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商务印书馆、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共同主办的第7期“邺架轩·作者面对面”活动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行。本期“作者面对面”活动的主题为“一面一世界”,特邀《一面一世界》一书的作者,著名文化学者、美食评论家、饮食文学作家、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崔岱远先生为清华师生讲述面条儿的前世今生。

邺架轩·作者面对面第7期活动现场  姜南

《一面一世界》作者崔岱远老师讲述小面条里的大世界 姜南

《一面一世界》是商务印书馆2017年出版的一本重点图书。本书从面条儿的起源、发展、传播到背后的掌故、民俗、文化,讲述面条儿的前世今生,讲述面条儿里的一带一路,讲述面条儿背后的历史与文明。

崔岱远从丝绸之路引入,论述了小麦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按照现在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小麦在前丝绸之路时期从西亚一带传到中国。随着铁器的出现,石磨盘得以走进千家万户,小麦能够被磨成面粉食用,使得面食终于被古人接受,并逐渐成为一种主食。“面条沿着黄河走”。在黄河上游,中国人发明了面条,接着,它又沿着黄河,从西北一直传播到华北平原,变成了整个黄河流域的本命食。

在面条流传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面条文化:“甘肃的面条“具有丝绸之路的气质”,陕西的面条则已有了浓厚的中原气息;河南的面条有着融会贯通的特性,山西则成了面条的圣地。老北京的炸酱面,将就里透着讲究;江南的面条,有着美食家为之不惜早起赶路的魔力;一碗米粉,装着白先勇放不下的乡愁。兰州拉面、臊子面、裤带面、烩面、桃花面、刀削面、“猫耳朵”、荞麦面、意大利面、美国加州牛肉面……面条又沿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传到东南亚。这个传播过程诠释了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是可以沟通和交融的。面条儿就像是一根根经纬线,把不同文明的联系起来。一碗简单的面条,不仅哺育了生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蕴含着历史,承载着文明。

崔岱远向清华大学图书馆赠书 姜南

清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伟、主食高级技师赵永华及多位饮食中心员工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长年累月辛勤工作,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着良好的伙食保障和多层次的餐饮服务,推进校园饮食文化传承。

读者向作者提问交流 姜南

商务印书馆营销中心魏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黄欢、邺架轩阅读体验店负责人张瑞雪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张秋博士主持。

相关链接:

“邺架轩·作者面对面”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和出版社联合推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邺架轩·作者面对面旨在通过邀请重要图书作者来到清华,与读者就图书内容等进行面对面沟通,搭建起“作者—读者—图书”的桥梁,让读者感受图书的魅力,让阅读更有温度,让百年清华在更人文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深远。

供稿:图书馆  编辑:徐静 审核:襄楠

2018年06月15日 13:29:5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