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历史’看‘大世界’:乡村能告诉我们什么?”
清华图书馆举办第八期“邺架轩·作者面对面”活动
清华新闻网6月22日电 日前,“邺架轩·作者面对面”第八期活动在清华大学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举办,主题是“从‘小历史’看‘大世界’:乡村能告诉我们什么?’”。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做客现场,围绕赵世瑜教授《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和《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等3本著作与在场听众分享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研究的心得与体会。
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中)、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教授(右)做客作者面对面活动 姜南 摄
赵世瑜教授首先介绍了这三本书的出版历程,以及其中体现自己数十年来从事史学研究的心得与体会。《狂欢与日常》起始于田野调查和民间文献的研究;《小历史与大历史》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本土的历史出发,升华出中国自身的理论和方法;《在空间中理解时间》则体现了作者近年来对这些问题更深入的思考。赵世瑜认为,区域研究中一定不能忘记对“大问题” 和 “大世界”的关怀,恰恰是因为需要更好地回答“大问题”,才有必要从小处入手,改变思路,创新方法。
赵世瑜教授介绍《小历史与大历史》等三本著作的出版 姜南 摄
赵世瑜特别谈到了2003年以后我国开办历史人类学研修班的情况。十几年来,每年一届的研修班足迹踏遍除了西藏、新疆、青海以外的中国各个区域,甚至延伸到东南亚。研修班的轨迹体现了从“小历史”看“大世界”的意愿。他还以明代大量白银从美洲流入中国,把新大陆和旧大陆连接起来为例,具体说明如何从“小历史”看到“大世界”。
刘志伟教授分享对“小历史”和“大历史”的心得 姜南 摄
刘志伟教授认为,过去的历史研究,始终是国家层面的记述。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根本没有小人物的事,自然也没有“小历史”研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后,史学界中“历史学应该是人民大众的历史”的观念开始兴起,意识到要走出农民战争史、农民起义史这样狭窄的视野,社会史和文化史才在中国逐渐兴起,赵世瑜教授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的《狂欢与日常》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谓一种突破。
同时,刘志伟教授也从另一个角度认为,当前有些研究有“小”而无“大”。如何把小人物、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连接到一个“大世界”“大历史”上,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即现在比较新的社会史的方向,如何跟过去历史学所关心的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等具有普遍意义或原理性的东西联系起来。
郑振满教授分享田野研究的经历 姜南 摄
郑振满教授回忆了和赵世瑜教授一起从事田野研究的过程。他认为民间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历史研究要了解老百姓,要知道不同时期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他说,社会生活的历史不仅只有政治,各种社会因素是相互影响的。研究者希望走出去,从底层的历史和社会看到大历史,进而重新思考国家史,甚至世界史。
三位教授还进一步以郑和下西洋、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等历史事件中所体现的“小”与“大”阐释“小历史”与“大世界”的关系。
读者与三位嘉宾积极交流互动 姜南 摄
在互动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的读者就感兴趣的话题和三位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沟通。
本次活动得到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和北大博雅讲坛的大力支持。
邺架轩阅读体验活动现场 姜南 摄
背景介绍:
“邺架轩·作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和知名出版社大力合作,聚焦思想文化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精品图书,请来作者译者,与清华师生面对面交流、探讨,砥砺思想、碰撞智慧、传承文化。
供稿:图书馆 编辑:华山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