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我的中国情缘
——访清华环境学院2011级硕士留学生、学生清源协会创办人阿蕾
学生记者 张驰 方文
她,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女孩,掌握五种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和德语,朋友满天下;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教研所2011级硕士留学生,学生清源协会创办者,以她的专业和热情,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外学子,利用暑期奔赴中国农村做公益环保。她就是Burchard-Levine Alejandra Francisca,大家口中的“阿蕾”。
图为留学生阿蕾。
“我想来中国看看,看看能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阿蕾本科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专业为化学工程。2010年毕业后,她来到了中国。“在加拿大的时候,我跟本国、美国以及欧洲的朋友聊天,当谈到中国时,大家都觉得中国发展很快,环境面临诸多挑战。虽然我本科是学习化学工程的,但我对环境问题很感兴趣,所以我想来中国看看,看看能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来到中国后,阿蕾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半年汉语。凭借在世界水务巨头威立雅公司实习的机会,她与清华大学结缘。“当得知威立雅公司跟清华大学有合作,留学生可以申请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读硕士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实习结束后,我并不想回国,我觉得中国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学习。所以我真的非常开心能够申请到在清华读硕士,这个机会让我能够真正地留在这里,了解中国是怎样解决环境问题的,让我认识这里的同学,跟他们聊天,向他们学习在中国做环境保护。”
阿蕾就读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教研所(现在已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饮用水源保护,包括水资源管理、饮用水源保护、系统建模等,研究课题为“常州市河流监测和预警系统”。在清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日子里,阿蕾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有了切身的体会:“中国和加拿大不同,加拿大是一个人口少、土地广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必然会遇到很多挑战。在中国,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社会问题。”
“虽然我们所做的工作对于整个环保事业的贡献很小,但是这样的工作却是很重要的。”
在环境学院进行正常的硕士学习之外,阿蕾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2011年11月,在阿蕾和另一名留学生Jason的推动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源协会成立了。清源协会是一个环保公益组织,目前主要活动为在中国农村推广生物慢滤池(以下简称BSF)。BSF是一种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以去除99%的悬浮颗粒物及90%以上的病原体,降低60%以上的腹泻发生率,对于部分缺水且水质较差的偏远农村,BSF有着很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这件事,阿蕾的理解很简单,“虽然我们所做的工作对于整个环保事业的贡献很小,但是这样的工作却是很重要的。”
图为阿蕾和清源协会成员在农村推广生物慢滤池。
掌握五种语言,让阿蕾在清华结识了很多朋友。越来越多的同学响应她的号召,加入了“清源”。目前,“清源”已有来自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印度、哥伦比亚、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20名。现在,“清源”除了是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环保组织外,更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在这里,你可以认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在交往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和思想的碰撞。
如何把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阿蕾说,“组织活动不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但是挑战确实是有。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虽然留学生之间交流比较多,但有时候我更想知道中国同学的想法是什么。由于大家表达的方式不同,有时候我并不能准确了解每个人的想法。不过,沟通和交流的问题随着大家了解的深入,也自然而然解决了。”对于语言沟通不畅的问题,阿蕾笑称:“很多中国学生会觉得自己英语不好,不好意思说,其实没关系,你看我的汉语也不好,所以没问题。”
2012年和2013年暑假,阿蕾牵头和大家共同组织了“清源”赴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科技服务暑期实践。阿蕾表示:“这是我最难忘的活动。那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主要水源是雨水,我们去那里推广家庭用的生物慢滤池,并培训他们怎么使用。我们活动小组里面一半是中国学生,一半是留学生,男女各占一半。我们去了11天,男女各一间房,很挤,没有水洗澡、甚至洗脸。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实地学到了怎么样去跟农村的居民的打交道,有机会看到一个只有雨水作为水源的农村居民,他们会怎样去生活。”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阿蕾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地人非常好,对于我们也很欢迎,可能他们没有水,也没有很多的钱,但是他们非常好客,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吃烤肉等等。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记者手记: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被阿蕾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和热情所感动,她身上散发的对于理想的执着和乐观,感染着身边的人,也带动着大家一起开展环保公益活动。阿蕾说,“毕业以后,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从事跟环境有关的国际项目。”我们祝福她,也相信她丰富的实践经历会帮助她在环境保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供稿:环境学院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