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辅导员制度60周年
清华西阶论坛第27场举行
清华新闻网6月3日电 5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西阶论坛第27场——“亦师亦友,厚德笃行”辅导员制度60周年纪念活动在人文图书馆大同厅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原书记方惠坚、原副校长滕藤、清华大学第一届政治辅导员谢文蕙做客论坛,与到场学子分享清华辅导员的历程。
图为三位老校友讲述清华辅导员历程。
首先,方惠坚介绍了清华大学第一批辅导员形成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当时20多位辅导员的发展与现状。他表示,那批老一代辅导员现在身体基本上都还很健康,并且90%以上都已经健康工作60周年了。方惠坚还回忆了时任校长蒋南翔亲自给辅导员开会的情形,帮辅导员分析形势,清理要求。方惠坚说:“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当时他强调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多学习一些马列理论,对一生都很有用。”他还特意提到,蒋南翔亲自辅导第一批选拔出来的干部学哲学、学马列理论,这个经历也让他打下了哲学的基础。
滕藤当时主持选拔辅导员工作,他讲述了辅导员机制建立的过程。他表示,清华是最早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而且当时辅导员是精选的,除了身体好,能顶住压力,还需要两个原则:学习好和政治思想过硬。滕藤提到,蒋南翔在1964年的讲话中说,“清华大学不仅要培养工程师,而且要培养各方面的干部,担任各种干部领导。”同时,他也认为,政治辅导员制度应该从形势出发,根据需要变化。
图为会后合影。
第一批辅导员中有三位女辅导员,谢文蕙就是其中一位。谢文蕙讲述了自己学习、成长时的情况以及入团、入党的过程。“当时我当辅导员就是想着党员要听党的话。”谢文蕙说,“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认为辅导员是要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辅导员最重要的是德。”她认为,辅导员要对同学有爱心,能从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当时辅导员去帮助一个存在问题的同学,他们热心的帮助他,设身处地的从他的立场考虑问题,在各方面支持他,保护他,后来,那位同学入党之后还特意去看过谢文蕙,并表示了感谢。
谢文蕙表示,当辅导员要付出,在付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很多无形资产,那种思维锻炼、笔杆子锻炼,对思维认知很有好处,自己到了中年才转行,可是自己在新领域依然很优秀,就是因为自己在当辅导员的过程中对思维能力、文字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的锻炼和曾经的付出。
现场的学生还和3位辅导员进行互动。一位社科学院辅导员提问,艺术团的经历对未来的道路有什么帮助。方惠坚谈到,他60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辅导员工作,所以一直和辅导员有联系。清华学生的素质整体上都很优秀,好中选优,所以清华辅导员的素质都是很高的。有的辅导员还参加了文艺社团、代表队,这些辅导员往往是比一般的学生都更全面、更能得到锻炼。
会后,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张小平向3位嘉宾赠送礼物并合影留念。
嘉宾链接:
滕 藤,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57年赴苏联,先后入列宁格勒化工学院工程物理化学系、莫斯科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进修。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教授、副校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家教委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主任。
方惠坚,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学生政治辅导员,1955年毕业留校,任校团委副书记,校党委监委委员。1985年任副校长;1988年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9月至1995年9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代表。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北京市优秀基层党委书记。
谢文蕙,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于1953年担任清华第一届政治辅导员,后由建筑系辅导员岗位调入校团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1956年调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1970年回归清华。1979年清华筹建经济管理学院,谢老师主动请缨参加筹建工作,随后一直在经管学院担任教学、科研和党政工作。拥有著作《建筑技术经济》和《城市经济学》(已第二次再版),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等奖。
相关链接:
“清华西阶论坛”于2010年开讲,是由清华校友总会与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承办的高端研究生论坛。西阶论坛紧扣时代脉搏,以行业动态、就业引导为主题进行品牌打造,通过邀请各行各业的领军人士与同学近距离接触交流,帮助同学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广大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青年学子的全面成长。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