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1月22日电 11月21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联合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共同主办,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上,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GIHI2024)报告,施普林格·自然发布了《自然》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NISC2024)。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Arnout Jacobs)出席论坛并致辞。
杨斌致辞
杨斌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创新活动从未在真空中发生。一个良性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集聚创新制度、人才、大学、科学基础设施、创业支持以及科技金融服务等关键要素。在全球创新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开放与合作正推动知识、资源和技术的全球流动。为此,既要着力打造自身创新生态,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也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寻求共赢发展。
安诺杰致辞
安诺杰表示,《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从不同视角提供了城市创新的深刻洞见,全面揭示了全球主要城市在科研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合作网络中的表现与趋势,不仅为研究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推动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杨斌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
杨斌代为发布并解读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GIHI2024)的指数评估结果。数据显示,北京蝉联全球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第六,上海超越巴黎、东京,上升至全球第七。综合排名前十的科创城市(都市圈)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北京、波士顿、伦敦、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巴黎、东京和巴尔的摩-华盛顿。研究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力支撑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亚洲城市在创新生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头部城市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施普林格·自然数据与分析解决方案中国区主管巨蓉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NISC2024)。
施普林格·自然科研定制服务亚太与中国区执行编辑约翰·皮克雷尔(John Pickrell)、副总裁达伦·豪威尔(Daren Howell),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教授吴逊,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GIHI首席科学家陈玲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就科创生态培育对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AI与城市创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区域创新政策的研究推动,以及全球科学中心转移和科学研究范式变迁等方面进行分享。
“创新指数研究与评估”圆桌对话环节
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就代表性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及其相应的增长引擎、中国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定位与差异化优势、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角色与政策干预边界等进行讨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GIHI)报告已连续第五年面向全球发布,当天中文版同步在“nature-中国”网站上线。
供稿:公管学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刘蔚如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