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大篷车课堂”师生赴西喜马拉雅山开展跨文化传播调研与新闻采写实践

清华新闻网8月10日电 8月4日至18日,清华大学“大篷车课堂”师生赴西藏开展夏季学期实习实践。26名师生将沿着西喜马拉雅山边界(中国一侧)的廊道和山口采访考察两周,考察行程约4000公里,多数将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完成。

喜马拉雅大篷车课堂每天旅行的海拔高度

清华大学夏季学期实习实践类课程“跨喜马拉雅山文化廊道初探(3学分)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开设,是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该课程首创了大篷车课堂特色教学模式,深入考察和感受作为跨文化十字路口的西藏在古丝绸之路及佛教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大篷车课堂是围绕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延展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李希光每年都会通过大篷车课堂带领学生深入喜马拉雅山或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天山、阿尔泰山、漠北草原、西伯利亚等地采访写作,至今已坚持23年。受疫情影响,2020至2021年的大篷车课堂都被迫取消。今年,李希光与25名学生在严格遵守防疫规定、保证行程安全的前提下,终于得以迈出调研考察的步伐,到田野中去学习跨文化传播知识。

20220725-清华大学师生赴西喜马拉雅山开展跨文化传播调研与新闻采写实践-图表-喜马拉雅大篷车课堂路线图.jpeg

西喜马拉雅大篷车课堂路线图

中国西喜马拉雅山的边界从西往东包括帕米尔、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山。从西往东有通外山口廊道近20个,这些山口廊道自古以来为中国与南亚、中亚和西亚商客和香客的往来道路。历史上,西喜马拉雅山的山口廊道一直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孔道,是中外文化相遇的地方,如今更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围绕上述历史文化知识,李希光为这次大篷车课堂设置了六个采写主题,分别为跨西喜马拉雅山的雪山廊道与中国的喜马拉雅叙事、“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西喜马拉雅廊道的复兴与富民、以阿里为中心的古代驿道和香客之道、西喜马拉雅山的山口廊道与中外旅行者叙事、外喜马拉雅山藏区的历史与现状、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建设。

参与学生将跟随“大篷车远征队”,沿途采访考察雅鲁藏布江源头、森格藏布(狮泉河)源头、岗仁波齐、玛旁雍措湖、班公湖、萨迦祖寺、苯教祖寺、古格王朝遗址、吉隆走廊、里孜山口和走廊、里普列克廊道和山口、什布奇山口和廊道、班公湖山口和廊道、日土驿道和岩画等,并选择感兴趣的采访写作主题展开调研记录,为讲述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传播故事积累经验素材。

根据要求,每位学生将根据每天在旅途中的采访观察,写一篇600字的日记,结课时需提交一份有主题的5000字调研报告,每天还需分组汇报调研心得和读书心得。“在路上,我给学生每日写作的训练就是两个简单的问题:‘What’s the story?’(今天的故事是啥)‘So what?’(这个故事的意义在哪里)。因此,这门课不仅要让学生写出故事来,还需要学生深入去挖掘故事的意义。我将帮助学生通过其讲述的故事内容、角度或框架来寻找一定的答案。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在旅行观察中的好奇心、敏感度和宏观叙事的能力。”李希光说道。

大篷车课堂师生合影

大篷车课堂在西喜马拉雅山

20220725-清华大学师生赴西喜马拉雅山开展跨文化传播调研与新闻采写实践-图表-历次大篷车课堂国内旅行线路.jpeg

大篷车课堂历次行走路线

李希光认为,大篷车课堂的周边行与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文地理边界带在哪里;二是通过亲身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边界地带,特别是去那些脆弱地带学习和考察,自觉产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和思想;三是在自觉产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情感后,要出现一批来自清华大学这样的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自愿去中华民族共同体边地工作甚至扎根落户。

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院长马尔斯曾与李希光共同带领学生坐火车前往西藏和西伯利亚上课。他说,李希光教授借用了古代商人和朝圣者的“大篷车”概念,来指导一个在无聊的旅途中“充满了思想火花的大篷车课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教授戴雨果(Hugo de Burgh感叹:“李希光的教学方法是中国和欧洲古老哲学家的教学方法与富有魅力的实用技能的美好结合。”已故美国新闻教育家、斯坦福大学传播系教授吴惠连(William Woo认为:“李希光的课程对我来讲一直是重要的,我在斯坦福大学自己开设的课上,引进了李希光在教学上的许多原理。他的‘动手式教学法’超过了我所知道的美国任何新闻学课程。”

据了解,李希光主讲的“新闻采访写作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同时,李希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教席负责人,其大力倡导“学在路上”的新闻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新闻学的核心本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寻找陌生人的故事。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 吕婷

2022年08月10日 13:59:2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