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校党委副书记过勇与“思源计划”学员代表座谈

清华新闻网3月15日电 3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思源计划”学员代表座谈会在校团委大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过勇与来自各院系的近20名“思源计划”学员代表、毕业学员代表围绕自身收获与成长,对计划选拔过程和培养环节的意见建议等话题进行交流。

过勇总结讲话

过勇在仔细听取完同学们发言后表示,“思源计划”作为清华大学第一个因材施教计划,已走过20个年头,该计划的发展给校内其他因材施教计划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思考。他指出,“思源计划”旨在为未来中国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各行业领军人物,我们要以此为目标去设计该计划的培养方案。

过勇对“思源计划”学员提出三点期望:首先,要善于思考,积极推动清华学生社会工作的创新探索。学员们从同学中来,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希望大家能踊跃承担各类社工岗位,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推动学生社会工作的创新探索。其次,要坚持多元发展,主动引领清华学生的发展方向。“思源计划”注重学员领导力的培养,致力于将学员培养成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当前国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希望大家能坚持自身理想抱负,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第三,要积极参与实践,展现清华学生的社会担当。同学们不仅要在校内学习知识,更要走向社会这个更大的舞台,认识更全面、多元的中国,珍惜社会实践中调研和观察的机会,思考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钱菱潇、郭杨、徐辉、马越洲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座谈中,同学们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经历,分享了在“思源计划”考核选拔、社会实践、个人项目中的成长与思考。大家表示,“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理念、领导力通识教育和乡土实践深刻影响着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也将继续践行服务社会的理念,努力成长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骨干人才。

“思源计划”16期学员,经管学院2020级博士生钱菱潇分享了自己对于思源培养环节的建议。他提到,实践考核是传递思源价值观的重要一环,低年级同学对“思源计划”价值观的理解可能不够充分,可以考虑让高年级同学在选拔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思源计划”18期学员,美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郭杨回顾了自己的支教经历,表示“思源计划”的培养锻炼了自己的共情能力,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理解不同的环境,包容不同的观念,更加设身处地去同理和共情多元的群体,加深了对社会不同侧面的认识。

“思源计划”19期学员,水利系2019级本科生徐辉表示,“思源计划”学员身上有很多共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关注,正是这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把“思源”的同学紧密相连。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在“助人”的方面做得更好,为集体和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思源计划”20期学员,数学系2020级本科生马越洲在参与选拔的过程中研究了清华大学的失物招领体系,他表示调研中遇到的问题也驱使自己去思考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为学生提供公共服务的边界,自己思考问题的视角不断地受到锻炼和启发。

过勇与“思源计划”学员代表座谈

参会的各期学员代表依次发言,围绕座谈主题展开热烈分享和讨论。老师们也解答了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表示今后将结合大家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思源计划”选拔培养方案,加强校系联动,扩大“思源计划”的辐射范围。

党委学生部、校团委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饮水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思源计划”)是于2001年设立的“因材施教”优秀学生培养项目。该计划旨在通过全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开展为期三年的学生领导力通识教育,为未来中国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各行业领军人物。为达到这一目标,思源计划要求学员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暑期实践教育、学期中各类培训、导师指导、朋辈交流等形式进行系统的领导力通识教育,培养学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使学员形成对中国国情全面深刻的了解与把握,建立全球视野并关心世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性活动,成长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骨干人才。

供稿:校团委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2022年03月15日 09:51:1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