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双脚“测量”中国

——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引导学生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

实习记者 王涛

  法学院2011届硕士生蔡程程、公共管理学院2012届硕士生周杰毕业后不约而同选择赴甘肃基层工作。2012年4月,他们一同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我在基层当干部”的系列报道中,分享了他们参加选调背后的心路历程。如今蔡程程已经担任甘肃武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凉州区金羊镇挂职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基层工作的历练,让她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她时刻勉励自己:“昔日之得不足以自矜,今日之成不容以自限。多吃苦、多做事,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更好更快地锻炼成长,对得起母校和祖国人民的嘱托。”来到甘肃工作一年多的周杰,也在基层经受历练不断成长,人也变得成熟稳重许多。对于当初的选择,他无怨无悔:“我愿意在年轻时大胆尝试,听从内心的呼唤,选择做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

  截至2013年7月,我校到公共管理部门就业的毕业生300多人,其中像蔡程程、周杰一样通过选调和人才引进等校地专项人才合作项目前往地方公共部门就业的毕业生199人,这个数字比2012年同期增长6%,比2011年增长近一倍。他们毕业后奔赴西藏、新疆、广西、甘肃、重庆、吉林、辽宁等省市地区,扎根基层,奉献青春与智慧,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寻找锻炼和成长的空间。引导毕业生到公共部门就业,特别是走向地方和基层,是不少院系就业引导工作的重点之一。其中,法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在这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与优势,并结合自己的院系特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

传承清华精神 开展就业引导

  “法学专业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追求公平与正义。我们希望清华法律人能传承清华精神,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发展中去。”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介绍说。

  法学院自1995年恢复以来,在就业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引导毕业生赴西部赴基层就业的传统。2009年我校启动定向选调工作,法学院就是参与的众多院系中的主力军。这一年全校共有37名赴重庆工作的选调生,法学院毕业生就有17位。随着就业引导工作的不断深入,法学院每年都有60多名毕业生选择到基层、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

  “就业选择并不是孤立的人生路口,而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反映在就业上的直接体现,因此抓就业工作不能仅关注毕业季的时间节点,而应该渗透到‘新生入学——在校学习——就业工作’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廖莹说。

  如何培养学生树立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理想信念?法学院有意识地将这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专业教育和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学院每年组织20多支实践支队奔赴全国各地,引导学生自发走向基层,“触摸”现实“温度”,用心感受社会责任感的意义。2010年寒假,法学院裴志阳随队赴甘肃参加就业实践。当他亲眼看到甘肃这块辽阔苍茫的土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贫瘠,反而充满了发展机遇,特别是了解到当地还有200多名清华校友在默默奉献的时候,他深受触动,回京后立即作出了去甘肃选调、服务基层的决定。

  此外,学生党建研讨会也是法学院培养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重要途径。每年学院都会邀请学校老领导、老党员以及校友为学生讲党课,引导同学提前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报效祖国的问题。院党政班子还重点抓住“党支书”这支队伍,要求党支书作为学生干部要引领正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曾作为大学生代表走进中南海、与温家宝总理座谈的陈威涛同学就曾担任法5班的党支部书记,毕业时他拒绝了跨国企业递来的“橄榄枝”,坚定地选择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基层工作。

  “我们每年还会邀请各地的选调生回来作交流、开讲座,也会邀请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为学生解读选调生政策,因此去基层的氛围是非常浓烈的。每年一到毕业季,选调是大家一个很重要的职业选项。”廖莹说。

  为了最大程度解除赴基层就业同学的“后顾之忧”,法学院响应学校“扶上马、送一程”的号召,始终关心毕业生的发展,给予他们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支持。法学院从2009年起设立“涌金基层工作奖”,用以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边远地区的基层单位工作。今年又新增设“郑裕彤基层工作奖励金”,扩大奖励的范围和数量。“去艰苦地区的毕业生在经济收入上通常有限,学院的长期目标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的求学费用最终全部返还给他们。其实,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与纠结非常多,我们有意识地给予他们更多支持,希望让他们知道学校始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和温暖的港湾。”廖莹说。

设立“人生导师” 引航基层就业

  和法学院相似的是,公共管理学院始终视“为国家输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共使命感的人才”为人才培养和就业引导工作的重要目标。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孟庆国将这一目标形象地通过三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即“一立、二安、三高”:“一立”是立大志,“二安”是身心安全、思想安定,“三高”是提高政府公共部门、基层单位部门和非京沪穗地区公共部门就业的比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公共管理学院从强化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的就业意愿、提高毕业生工作能力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取得很好效果。

  由于基层工作条件往往比较艰苦,面对其他诱惑时,不少学生在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和摇摆,甚至放弃当初的选择。针对这一情况,公共管理学院有意识地在培养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强化毕业生到公共部门的就业意愿。

  2012届硕士毕业生范帅邦选择到东北基层单位工作,他坦言,正是因为学院的鼓励,让他萌发了前往基层工作的想法。“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乡镇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那么专业相对对口的我们为何不发挥专业优势到基层部门学习锻炼呢?基层作为大社会的小缩影,必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炼就一身求真务实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公共管理学院从2009年开始设立“人生导师”计划,邀请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优秀院友、与学院合作密切的公共部门单位领导和在校生“结对子”,定下“四个一”的目标,就是“人生导师”和在校生要至少“吃一次饭,谈一次心,推荐一本书,创造一次到当地了解和实习的机会”。唐秀峰是公共管理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去年12月就已签约广西定向选调。他的就业选择与“人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张显密不可分。就业前夕,张显与唐秀峰就选调问题有过多次深入的交流,设身处地、推心置腹的谈话让唐秀峰对于人生、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去广西基层工作的愿望和决心也更加坚定。

  据孟庆国介绍,目前公共管理学院已有40多位“人生导师”,这一人数还将进一步扩大,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学院在校生的“全覆盖”。

  “仅仅有美好的意愿还不够,关键是我们的学生到了基层公共部门工作要发挥才干,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是学院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孟庆国说。为此,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的基层公共部门开展就业实践,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性质,提高办会、办文、办事和危机应对的工作能力。除此之外,学院每年还会邀请在公共部门工作的院友回到学院与有意愿赴基层工作的同学进行座谈、分享经验,对进入公务员和选调生面试环节的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为他们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答疑解惑。

青春无悔 到祖国的脉搏上去奋斗

  7年走遍了全国90多个地级市、200多个县、100多所高校和博物馆……翻开法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王忠强的青春纪念册《走在中国》,里面粘贴得整整齐齐的车票、各地拍摄的照片和密密麻麻手写的随笔记录了他“青春在路上”的梦想,也记录下来他用双脚“测量”中国、用双眼感知基层,最终选择走向基层的思想历程。从东北农村走出来的他,在吉林大学读本科时就产生了回报社会的愿望,保送清华读研后,学校和院系的就业引导让他“走在中国”的想法变得更具有针对性,那就是去基层!去农村!通过丰富的就业实践以及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他几乎走遍全国。随着认识的加深和不断学习,扎根基层的愿望也更加迫切和坚定。“我曾经的想法是追求优秀、‘反哺’基层,现在是追求务实、投身基层,未来我希望追求梦想,‘改变’基层。”毕业后,王忠强选择去宁夏基层工作,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和王忠强作出同样选择的同学在清华还有很多。王忠强的室友何子澹、马文瑞、肖振华毕业后分赴浙江、广西、甘肃基层工作,他们的寝室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层寝室”。公共管理学院2013届博士生林泽梁选择去福建基层、硕士生汪训佑选择去湖北做选调生,此外还涌现出好几对“基层情侣”,他们相互鼓励,携手奔赴中西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清华学子们将继承爱国奉献的精神与传统,牢记“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的嘱托,哪怕在最偏远的地方、在基层最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清华人的贡献,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义无反顾地到祖国的脉搏上去奋斗!

  来源:新清华2013-7-12

 

2013年07月15日 09:09:2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