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

清华大学法学院支持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之二

来源:法制网 2014-5-21 王斌 王开广

  尹保健和徐隆兴等人有着共同的经历,都是怀着梦想从外地考进清华大学的,又都是清华园改变了他们就业走向,改变了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他们还都提到,光鲜亮丽的“清华”头衔,只是给了一个绿色通道,但没有绿色跑道,事业的成功需要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自己打拼。毫无疑问,这个“共识”生长于水木清华这块沃土。

立大志入主流成大事,赤子是不会孤独的

  有戏言称:“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在人才流向多样化的趋势下,清华大学法学院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职业价值观,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并响应学校“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的号召,始终关心毕业生的发展,给予他们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支持。

  据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介绍,清华大学于2003年启动启航西部实践计划, 2012年与2003年相比,清华毕业生到西部、东北地区就业比例由4.5%提高到16.3%,基层就业人数增长15倍。2013年,清华毕业生到京外就业比例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0.4%。自95年复建之后,清华大学法学院一直都有毕业生赴基层公共部门就职的传统,面向基层的就业引导是该院富有特色的工作成果之一。

  该院领导及主管就业的老师结合毕业生个人的性格、人生追求,帮助他们定位,甄别出有志于为基层发展做奉献的毕业生,鼓励他们“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院党政班子还重点抓住“党支书”这支队伍,要求党支书作为学生干部要引领正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王振民介绍说,不少党支书选择投身基层,在班级和学院毕业生中营造“爱国、成才、奉献”的氛围。2004法律硕士罗红广在校期间经常到原党委书记李树勤老师办公室讨论,“你并不了解我的过去,以前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放荡,可我在清华读了3年,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临近毕业他可以去上海,他决定去广西基层选调,“将来的挑战我会勇敢面对,清华给我打下了坚实基础”。曾作为大学生代表走进中南海、与温家宝总理座谈的陈威涛同学就曾担任法5班的党支部书记,毕业时他拒绝了某跨国企业递来的“橄榄枝”,坚定地选择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江苏省的农村基层工作。2009年,重庆选调生张信阳所在的法硕061班有三分之二去了基层工作,并在学院设立“法硕061奖学金”。

  “赤子是不会孤独的”,2009年,清华大学启动定向选调工作,法学院是参与的众多院系中的主力军,当年全校37名赴重庆选调的毕业中,法学院就有17位。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法学院赴基层就业毕业生188人,约占全校三分之一。目前,清华大学法学院每年都有60名左右毕业生选择到基层、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在那里奉献青春与智慧,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寻找锻炼和成长的空间。涌现出河南“艾滋病”村支书魏华伟,甘肃 “85后”省人大代表、武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蔡程程,扎根新疆阿克苏地委组织部的邓轶,坚守在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及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的龚一枫等等一大批优秀校友。

提供“售后服务” 开展基层就业“引入-送出-回访”工作

  王振民表示,清华大学法学院培养学生树立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的理念体现在专业教育和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将此理念贯穿于“入学-学习-就业”全程。例如,在开学典礼就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开展“赤脚律师”农村法律人员培训项目。每年组织20多支实践支队奔赴各地,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010年寒假实践中,裴志阳等4名同学参加赴甘肃实践队,“发现甘肃并不象想象的贫瘠,也充满了发展机遇。我们发现当地居然有200多名默默无闻踏实奉献的清华人,很令人震撼”。回京后,裴志阳同学更坚定了选择去甘肃选调服务基层的决心。院长每年都在毕业典礼上向选调生致敬,激励他们传承清华精神,积极投身国家发展建设中去,不负母校盛名。

  同时,开展针对性的基层就业服务,将校友工作纳入到就业工作体系中来,提供“售后服务”,开展基层就业“引入-送出-回访”工作,一对一落实选调政策,送毕业生到基层岗位,院领导每年会重点选择看望去基层的毕业生,走访用人单位领导,给予校友成长中所需要的具体帮助指导;今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和法学院院长王振民等人一行,到河南省上蔡县芦岗街道文楼村,看望扎根基层6年、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村官魏华伟,并号召广大清华学子把魏华伟树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毕业后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基层农村贡献才智。法学院还邀请各地的选调生返校作交流、开讲座,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为学生解读选调政策。

  王振民说, 2008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成立法学院校友分会,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每年出版两期《明理通讯》,向全体校友免费派发,定期向他们反馈法学院的情况,介绍校友在各领域的成长经历,其中还特别出版一期以基层工作校友经历为主题的专辑。法学院节日还给校友发送慰问信,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此外,为最大程度解除赴基层就业同学的“后顾之忧”,法学院从2009年起设立“涌金基层工作奖”,奖励那些到基层工作并取得突出业绩的的校友。2012年又设立了廖凯原奖学金,2013年新设“郑裕彤基层工作奖励金”并扩大奖励范围和数量;组织拍摄选调生题材微电影《黄土地上的青春》和纪录片《贺兰山下》,以视频的方式记录那些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校友,砥砺选调生在基层克服困难、背负信仰、勇敢成长。

  王振民指出,基层就业引导工作一直是该院的重要工作之一,清华大学法学院会继续本着为学生本人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指导方针,一如既往地对毕业生给予生活、精神上的关心,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的工作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脚踏实地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王振民告诉记者,“学法律的人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和责任感、使命感。清华大学法学院立足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面向国际和国家层面,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治国“栋梁”,而不仅仅是“精英”,引导学生选择一份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人生的关键不是你站在什么地方,而是你朝什么方向走。许多优秀毕业生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放弃在大城市高薪工作的机会,自愿选择到艰苦地方、到基层干事业,报效祖国,践行信仰。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他们是好样的!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2014年05月22日 15:41:1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