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文做客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专场 解析民国时期加拿大传教士与中加文化交流
清华新闻网6月4日电 (学生通讯员 罗天苹) 5月28日下午,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魁北克与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晟文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专场,为到场的近300名清华师生带来了题为《民国时期加拿大传教士与中加文化交流》的精彩讲座。
李晟文指出,加拿大是一个年轻的国家,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建立,成为了统一的联邦国家。1931年加拿大才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因此,中加关系起步较晚。民国时期的中加关系有很多亮点,比如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白求恩大夫就来自加拿大。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也有很多影响,他们的足迹到到达了江苏、山东、东北、华南、河南等地。尽管如此,相关研究在中国大陆地区属于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
李晟文围绕演讲主题,讲解了加拿大传教士在江苏徐州的活动。当徐州还处在法国传教区的时期,加拿大法裔传教士已开始陆续抵达。1931年徐州传教区正式划归加拿大法语耶稣会主管,教务得到极大发展。在徐州被日军占领时期,传教士对中国难民进行保护,遭到了日本的敌视与残杀。“白色恐怖”期间,传教士撤离,抗战结束后,传教士又返回到徐州。经过了内战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传教士撤退。
李晟文指出,加拿大传教士对西方知识的传入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传播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普及宗教书籍与绘画,徐州地区信徒增加,传教士的影响扩大。传教士还增进了国人对加拿大的了解。传教士对徐州地区的教育发展也有贡献,他们兴办学校,按照当时的政府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开设语言及其他课程。
李晟文还认为,传教士还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加拿大的传播。传教士们著述颇丰,赞美中国的悠久历史。在思想和宗教方面,他们对儒家态度谨慎,认为儒家是中国“三教”中最接近基督教的宗教。他们对和尚持有某些肯定,但认为佛教是“小民”的宗教,不能和基督教相比,对道教评价很少,但总体上较为负面,认为道教含有很多迷信成分。他们指斥中国的民间信仰充满迷信与偶像崇拜,批评中国僵化的官僚制度与腐败的官场现象,批评中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及父权主义。总之,传教士的中国观集误解、偏见与合理成分为一体,影响着整个加拿大人的中国观。“中国艺术博物馆”1931年由麦良弼建立,物品由在华的加拿大传教士收集,在加拿大举办“中国文化”巡回展,引起了加拿大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最后,李晟文总结到,加拿大传教士起到了文化中介的作用,增进了中加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主任助理蔡文鹏博士主持。
演讲人简介:
李晟文,目前为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明末至民国时期的中西关系史研究,对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尤有深入研究。发表论著(含合著)有«马可波罗以来的中国与欧洲及美洲的相遇与交流» (法文,2009)、《十七 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在新法兰西与中国传教策略》(法文,2001)、《清代文化—传统的总结与中西大交流的发展 》(1991)、«明史研究备览» (1988)及数十篇论文。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