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中国
清华马院举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学生作品展
清华新闻网10月23日电 10月15日,“寻梦中国”第三届清华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学生作品展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善斋举办。
图为作品展场景。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华表在其担任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针对美术学院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尝试,开展“读历史,搞创作”的教与学的教学活动,用学生的艺术作品替代小论文。
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华表引导学生开展“读三史(校史、党史、辛亥革命史)”学生艺术创作活动,200多名青年学子经过八周的课程学习,感悟历史、巧心构思,在《百年印象》展上,用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表达出对祖国、党和母校的无尽热爱之情。
2012年,华表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美术学院专业特点相结合,开展了“读历史,探真理”学习创作教学活动,在《人间正道》展览上展出了200多位学生创作的作品。
2013年,华表继续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了“研读历史、寻梦中国”教学活动,举办《寻梦中国》学生作品展,诠释出师生践行中国梦,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焕发光彩的信念。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认为,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重在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要在“真信、真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华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正是一种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来自马院的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5年来,不断推进“因材施教”教学探索和改革,倡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探求知识,发现真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因材施教”活动已进行了3年,先后举办有《百年印象》、《人间正道》和《寻梦中国》学生作品展。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冰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