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知识惠泽社会 扶贫锤炼人才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十周年回顾(五)

记者 刘蔚如

公益育人:引领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十周年。

  到贫困地区支教的清华学生与快乐的孩子们。

  教育扶贫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也在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清华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对社会、对国家具有责任感的人才。依托教育扶贫工作网络的资源,从2004年起,清华大学扶贫办利用暑期组织师生奔赴教学站所在地开展教育扶贫支教实践活动。3000多个远程教学站成了清华大学师生的第二课堂和实习基地,通过支教实践,师生们也加深了对贫困地区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扶贫已经成为清华师生的实践课堂,融入到大学生培养和人文教育当中,成为清华学生在校期间的选修课程,切实地将教育扶贫工作融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

  曾参加“中美支教活动”赴云南盐津支队的杨远帆在返回学校后,所见所闻让他更加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加倍努力学习,后来,他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和优异的表现荣获清华大学学生的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他又毫不犹豫地捐出了3000元购买图书,捐赠给了他参与扶贫支教的学校——云南盐津一中。赴贵州江口支队的贾石说:“支教的经历让我知道,自己小小的努力也能够为别人带来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改善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

  2006年,参与教育扶贫项目的同学们自发成立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公益协会,致力于搭建教育扶贫的平台,让更多的清华学子关注教育扶贫,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将学生教育扶贫常态化、长期化。在清华大学扶贫办的支持下,协会不断探索教育扶贫道路,成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0多名会员,并组织创立了一些在校园内颇具影响、深受欢迎的品牌活动:“周末支教”活动已开展57期,累计课时6000多节,参与的学生志愿者达到539人次,培训人数5万余人,为当地孩子带去超过数万页的教学材料;“电脑传爱行动”活动通过收集闲置电脑资源,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及贫困地区学校建立微机室,并开展相关的计算机支教活动,已捐赠电脑232台,为9所贫困地区的小学建立了微机室;“心愿认领”活动由贫困地区的学生写下自己想要实现的愿望,由清华大学有余力、有爱心的学生来帮助他们实现,搭建起一条爱心的纽带、公益的桥梁,仅2011年心愿认领活动就帮助500余位学生实现了他们的心愿;“梦想课堂”活动为北京郊区农民工子弟小学提供兴趣指导培训,目前已开展11期,参与志愿者近百人,受益学生400余人。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公益协会成立以来,已先后获得了清华大学学生十佳协会、清华学生社团协会十佳活动、清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金奖、联想青年公益创业大赛京津冀大区十强等多项大奖。协会第四届会长陈朝松同学曾当选清华大学学生“自强之星”,并被提名参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也通过协会,引领学生长期持久地参与教育扶贫,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促使部分学生立志毕业后从事扶贫事业。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增强了师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工作,更了解到中国的社会现状,提高了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

 编辑:襄桦

 

 

2014年03月04日 16:04:2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