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智慧校园”从这里出发

实习记者 南秀渊  

  清明前后的两个周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212教室里,来自十几个不同专业的60名同学从早忙到晚———他们正在挑战一场创意和实践的风暴。

  这是美院开设的挑战性学习课程 “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的课堂。第一次走进教室,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 “组织”。每个学生都用一张便利贴写上自己的姓名、专业和兴趣爱好,贴在白板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下方。不同颜色的便利贴代表不同的学科背景,黄色代表工科类,粉色代表艺术类,绿色代表人文类,白色代表其他类。一组专业各异、志趣相投的团队搭建完成,挑战行动就此展开。

图为“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指导教师付志勇与学生一起讨论。

  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付志勇担当了本学期 “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的指导教师。他给出10个“智慧校园”的课题,要求学生在两个周末的时间里,从零开始,完成“设计思考—技术初步—精益创业—快速原型—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综合呈现—发表推广”这一系列环节。“从最初拿到课题时毫无头绪,到终于做出原型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这是一个超越自我、破茧成蝶的过程,每个人都受益匪浅。”来自汽车系的周可远说。

课堂挑战 一大波知识正在袭来

  “‘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这门课程首先要求同学们掌握多种学科交叉的知识模块,然后引导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产品设计和原型制作中。”付志勇说,“在这个课堂上,知识的接收和转化一脉相承。”

  60位同学来自十几个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思想在这个“实验室”里交错碰撞,激发出创意和灵感,也为产品生成提供可能。比如在医学药学实验班沈可心的小组里,有一个靠谱激萌的美院姑娘、一个踏实稳重的机械“大牛”、一个能说会道的精仪“学霸”、一个爱刷 “知乎”(拥有大量专业信息源的网络问答社区)的数学“大神”、还有一个“气场全开”的大四学长。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任务的完成出谋划策,献智出力。

  正如“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的课程名称一样,同学们既要学习设计相关的知识,也要了解必须用到的技术,同时还需涉猎产品的营销与推广。因此,这门课的授课教师来源非常多样,除了付志勇“领衔”主持,还有擅长交互设计、自然用户界面、可触媒体等领域的米海鹏老师担任技术指导,美院信息艺术设计实验室的戴岱老师则负责介绍产品视频包装的方法。为了传授创业和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付志勇还专门外请了创业魔法学院创始人陆伟为学生介绍精益创业的理念以及如何实现有效创业。

  多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轮番上阵,产品设计、互联网思维、精益画布、wiki平台、原型工具、Javascript、Android、开源硬件 Arduino、营销理念、视频制作……各种知识技术一拥而至,既挑战同学们在有限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的潜力,又能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

图为学生设计产品外壳。

   每个小组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和运用到这些知识模块,尽管有些他们以前几乎闻所未闻。“我以前从没接触过‘精益画布’,”精仪系的吴远皓说,“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对它也很陌生,但是又不能跳过这个环节直接创建产品原型,这样会导致思路混乱,难以展开讨论。”听完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后,吴远皓深有体会地说:“原来精益画布就是一种经过改良的商业计划书的表现方式,制作迅速、内容紧凑、方便携带,给人很直观清晰的感受,它能把产品设计过程流程化、指标化、固化,非常有利于下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项目挑战 “智慧校园”学生做主

  “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对学生提出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科技和设计的结合,以创业团队的形式实现“智慧校园”这一主题。付志勇设置的10个课题涵盖了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学生们选择起来也觉得兴趣盎然———更畅通、安全的校园交通,更便捷、愉快的快递体验,更有趣、受益的课堂学习,更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更和睦、舒适的寝室生活,更健康、美味的用餐体验,更有趣、持久的锻炼方案,更宜居、美观的校园环境,更方便、贴心的便利服务和更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最终有9个题目被学生们“领走”,并在有限时间内成功完成包括软件、硬件、商业应用等各种形式的结课作品。

  来自汽车系车身设计方向的周可远选择了 “门当户对”的校园交通任务。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打算创建一款基于手机平台的APP,既能为用户提供实时车位信息,帮助自行车主更有效地找到最近的停车位,缓解清华乃至全北京市自行车停放面临的种种困难,还可以通过增值服务帮助用户更快速地找到自己的车辆。他们给自己的任务取了一个“洋气”的名字———C-cube。

  要想完成这种提醒装置,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周可远和他的组员们可谓“步履维艰”。首先要做一个小单片机,通过用手机上的APP控制单片机,以实现功能,但此前大家都不曾接触过这样的硬件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开源硬件 Arduino,“现学现卖”,克服了第一个难题。

  随后,开发APP软件的任务落到自动化专业阮良身上。他虽然会一些编程,但并不是很娴熟。“为了完成好任务,我熬了整整一个通宵,版本号从1.0写到2.8,结果发现功能加不进去,只能退回到1.3重新来。”阮良说,“但是一晚上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我还是把完整的程序写了出来,并且达到了不错的性能。”

  软硬件问题都解决了,让两者结合起来实现通信功能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周可远和同伴又鏖战两个晚上,反复讨论、查阅资料、不断尝试。“我们在六教反复调试,当产品的各个功能模块终于可以稳定工作时,大家虽然深感疲惫,但更多的还是激动。”周可远说。

  为了优化手机界面,周可远花费一天时间,在原有的基础上拆解、改写和完善,最终实现了界面的美化。项目的LOGO经他重新设计也更富美感。在小组5位成员的通力合作下,C-cube计划完美落幕。

图为学生在调试产品。

  周可远小组完成的 CycleHelper是一个类似车尾灯的装置,自带LED闪光灯和蜂鸣器,通过蓝牙与手机App连接。黑夜里如果要找自己的车,按一下手机APP,自行车就会闪灯;白天按一下声音开关,自行车就会发出蜂鸣式的呼叫。如此一来,大家在提高生活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绿色出行更为轻松安心。

  “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还完成了SmartMat—健身垫、EZstore—便利店、THUExpress—清华快递等富有创意的结课作品,60位参与课程的学生也由此成为“智慧校园”的“先行者”。

课程挑战课前调研与“售后服务”

  早在开课前,付志勇就和研究生助教于俊杰、郭清华、沈易培等反复商讨选题,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考量其可行性。“这10个课题都经过前期反复调研、琢磨,力图做到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又有一定的挑战度和可行性,使学生经过短期的交叉学习,能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产出。结果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付志勇欣慰地说。

  四天的课程安排,付志勇独具匠心。第一天上午组建团队,经过头脑风暴,思考如何设计;下午把主要想法综合成系统概念,确定初步的技术。第二天上午开始明确分工,着手精益创业;下午则落实工作细节,呈现快速原型。在两个周末中间的工作日,付志勇也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任务,要求他们实地调研、整理资料和采集视频素材等。第二个周末,首日上午明确产品商业模式的操作形式;下午制作海报、PPT等多媒体资料为产品服务。次日上午各小组准备好产品所有综合的内容;下午分组展示,意味着四天来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正式发表,“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的挑战完美“收官”。

  然而,结课并不是结束。付志勇要求学生把课程学习的记录、图片和感想都上传到博客平台上。学生可以借此回顾和审视自己的表现,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则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为下一轮开课提供借鉴,并由此实现“翻转课堂”。“我们希望下一步能建成开放共享的知识库和视频库,开发协同工作和设计创新的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可能性,让学生个人成长的旅程更加多元和畅通。”付志勇介绍说。

  挑战性学习课程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无止境,我们的工作也没有止境。努力打造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施展才华的平台是挑战性学习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我们开课的初衷。清华汇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我们希望有更多学生愿意把挑战性学习的课堂当作自己试飞的地方,只要给学生一个高起点和宽平台,他们将飞得更高。”对此,付志勇满怀信心。

 来源:新清华 2014-06-06 第1958期

2014年06月10日 14:40:5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