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季学期开学以来,每周二上午,远在1300公里之外的浙江农林大学的1名教师与25名学生,都会实时在线与清华学子一起徜徉于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主任程祥钰的“写作与沟通”课堂中。
这是清华大学连续第三个学期将部分校内课程经由克隆班开放给兄弟院校学生进行学习,这些学生与清华学生同步上课,完成其本校教师组织的校内其他教学活动及考核,最终合格者将获得其本校学分。截至目前,已经有近400名兄弟院校学生以此方式获得学分,其中包括环境学院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35名学生、研究生精品课对外辐射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的106名学生、支持浙江省强基计划的来自五所浙江高校的255名学生。这个学期,来自浙江省三所高校的百余名学生也基于此方式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
克隆班是清华大学学堂在线2019年研发的原创技术,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在2020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课程驰援武汉地区高校、新疆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近2500学生加入了清华大学147门克隆班课程,与清华学生实时同步学习。“都是亲学生”的情怀和付出,凝结了清华大学与兄弟院校之间深深的情谊,也让参与其中的众多师生收获满满。
此次兄弟院校组织学生学习清华大学克隆班课程,创新地采用了三种应用模式,从而使优质克隆班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本校学生需求。
青海大学模式:让课程深度结合
2022年春季,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率先开放了“水处理工程”和“生态学原理”两门课程的克隆班给青海大学的35名学生。开课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助教,与青海大学两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围绕着教学大纲的异同、如何将两校课程更好地融合、如何安排学习答疑和考核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课程中全程支持青海大学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史惠兰表示,自己在本校讲授的课程是“普通生态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经由克隆班开放的课程是副研究员刘雪华主讲的“生态学原理”,如何将两门课程的内容更好地融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史惠兰选择了菁英班的33名同学学习清华大学的“生态学原理”。“从内容的融合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这是考验,但最终,不论是我自己还是学生们,都获得了巨大收获。”史惠兰表示。
青海大学师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场景
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教”与“学”都渐入佳境。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得钧表示,学院愿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一道,积极挖掘高原特色生态区域与资源的学术价值、教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以期形成具有高原生态特色的一系列成果。青海大学副校长王晓英表示,将继续用好对口支援资源和优势,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各类优秀资源和优势力量,加快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
“补充”和“选修”模式:更加本地化的探索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探索通过克隆班支持浙江省强基计划并将研究生精品课开放给兄弟院校学生学习。开课前,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与浙江省相关高校授课教师围绕着如何利用清华的在线教育资源做好本校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讨论,同时组织清华课程助教与拟使用研究生精品课进行本校学分认定的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的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开课过程中,清华授课教师和助教全程跟进支持了这些学校的疑难点解答和教辅资料整理等教学工作。截至目前,此项工作涉及的每门课程中,兄弟院校教师都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专业方向和学生培养方案,对清华大学克隆班资源进行了“本地化”整合与应用,给予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兄弟院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使用克隆班资源分为“补充”和“选修课”两种模式。
采用“补充”模式的院校主要为浙江农林大学和新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选择的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新疆大学选择的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钢筋混凝土有限元”。除了本校正常课堂教学外,其授课教师将清华大学克隆班课程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并请学生定期在课堂教学中分享克隆班学习的内容与感受。学生克隆班的学习情况和课堂上的分享情况,将作为该门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大多数兄弟院校在合作中选择了“选修课”模式。兄弟院校师生共同经由清华大学克隆班学习,其教师在课外组织研讨与答疑,最终自行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核。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对兄弟院校暂时无法开设但急需的课程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则可以拓展其学生的知识面。郑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测控技术系学生学习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张长水主讲的“模式识别”课程,25人获得了其本校的选修课学分。“很难,但是收获很大。”这是25位学生的真实感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持续把教育数字化智能化作为教育教学创新的推动力、催化剂,通过共享共建共学,促进东西部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积极服务构建“人类学习共同体”,贡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教育力量。
(清华新闻网4月7日电)
供稿:教务处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