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13年招生再创佳绩
为百年清华选拔有志青年共铸“中国梦”
——清华大学2013年招生工作侧记
8月21日,来自全国的3300多名有志青年终于梦圆清华,走进这座百年“梦工厂”,共铸“个人梦”、“清华梦”、“中国梦”。清华大学在2013年招生工作中充分明确“招生为了培养,招生促进培养,招生也是培养”的核心招生观,始终坚持“因材施招、寓教于招、重点扩招”的招生理念,坚决维护“阳光招生”的良好招生形象,在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都再创历史佳绩。
独立报到三小时,自主自立新开始。独立报到成为2013级新生的一个风潮。记者 郭海军 摄
三千新生圆梦清华 招生质量稳居首位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公布,今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374名学子被清华录取,总规模与往年持平。其中,理工类考生2795人、文史类考生339人、艺术类考生240人。在所有新生中,少数民族考生占10%,男女生比例为2:1,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高中的考生近年来首次超过四成,达到41%。
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分别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高考招生50强”、“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和“‘985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数据分析”等研究报告显示,清华大学招生质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首位。今年高考统招中,清华大学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都继续高居各高校榜首;各省最优秀的文理科考生大多把清华作为自己的首选目标,清华录取的各省文理科高考第一名和前十名的数量,以及高分考生的比例等,在高校中遥遥领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份理科实考分前十名考生中,近八成被清华大学录取,例如,在各省份理科实考分前十名考生中,清华分别录取了云南、吉林的10人,广东、河南、江西、新疆、山西、四川等省的9人,安徽、福建、甘肃、内蒙、山东等省的8人。在文科招生人数少、比例小的情况下,清华的文科招生可谓“精华荟萃”,各省份高考文科实考分前十名中三分之一以上的考生被清华录取,其中在福建、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吉林、山西、四川等省超过一半的文科前十名考生选择了清华。
除高考统招这一主体招生方式外,清华大学在保送生、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招生、飞行员班、港澳台招生、留学生招生等不同类别的多样化选才渠道中,也不断改革创新,连创生源佳绩。作为大规模保送生制度实施的最后一年,清华大学今年录取保送生600余人,其中近四分之一是中学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五大学科竞赛全国总决赛的一等奖获得者,10人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金牌。中学生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和国际金牌获得者中,被清华录取的人数均超过总数的一半。作为全国顶尖学子的首选高校,清华大学继续保持高招“总冠军”。
2013年,清华大学继续提倡新生独立报到,陈吉宁校长写信鼓励新同学们“自主自立地开始新的奋斗历程”,成为清华园的新主人。8月17日,第一批报到的新生党员及“领军计划”认定者中,超过三成同学都选择了独立报到,他们在今天还将作为志愿者,迎接全体新生入学报到,随后还会在新生军训中协助辅导员和教官。
化工系2013级维吾尔族新生再木然·乌斯曼同学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是被“领军计划”认定的同学之一。他的父母都是初中教师。开学前,再木然和父母商量讨论后,最终决定独立来校报到,他将部分行李托运,带上证件与随身物品,在15号晚上独自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经历四十余个小时的旅途后,17日上午来到清华,参加新生党员骨干的培训。再木然说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父母不免会有担心,而没有家人的帮助,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当他独立完成整个报到手续时候,他“感到自己真得长大了”。
2013级新生出征澳大利亚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包揽前三,创造史上最好成绩,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陈立杰、乔明达、王康宁、许昊然。
竞赛招生取得突破 过半金牌汇聚清华
中学生学科竞赛是培育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优秀学子的摇篮,学科竞赛保送生一直是清华重点关注的生源群体。在信息学竞赛招生中长期保持优势的基础上,近年来清华基础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推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顶尖竞赛选手将清华作为首选高校。今年,清华大学在学科竞赛招生中进一步取得重要突破。
在本年度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五大学科竞赛中,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得者共281人,其中147位选手选择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包括数学29人、物理学25人、化学45人、生物学20人、信息学28人,清华录取人数占一等奖总人数的52.3%。
这批清华保送生中,有11人入选国家队,占国家队总人数的近一半,并于今年7月代表中国出征各学科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为祖国争得荣誉。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第2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中,来自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陈立杰、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乔明达和许昊然勇夺世界前3名,来自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康宁获得第11名,这一成绩创造了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的最好成绩,而这4位国际金牌获得者均在去年底就已被清华保送录取;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第4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上,已被清华大学保送录取的天津新华中学董宇阳夺得金牌第1名,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4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和在哥伦比亚圣马尔塔举行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作为清华保送生的河南外国语学校的蒋梦麒和辽宁大连第24中学的于跃、四川绵阳中学的张灵夫和浙江乐清市乐成公立寄宿学校的刘潇,分别夺取金牌;在瑞士伯尔尼举行的第24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BO)上,已被清华录取的浙江温州中学的黄琪则夺得中国在本届竞赛中的唯一一块金牌。据有关方面统计,今年中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赢得18枚金牌,其中清华大学保送生获得10枚。
跟踪调查表明,清华大学录取的保送生大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生源。天津市耀华中学叶天凭借数学和信息学两科竞赛一等奖的成绩,在今年的清华保送生选拔中脱颖而出,被录取到工业工程系。而他的班主任周燕老师则是2002年清华在天津一中录取的保送生,她在清华物理系毕业后回家乡应聘教师,现已是名牌中学的青年骨干。师徒俩谱写了一曲十年间先后“双双保送进清华”的佳话。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表示,随着明年保送生制度的改革,大多数学科竞赛获奖者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清华将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给这些考生进入清华提供条件,比如将竞赛获奖的尖子选手纳入到“拔尖计划”中,继续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提供进入清华的顺畅通道。
“领军学子”实现学业领军 “拔尖学子”追逐学术梦想
百年校庆后,清华大学创设、实施的由“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等三个子项组成的“新百年计划”,今年继续稳步推进,旨在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国际化和大学精神传承等多方面的优势,为国家选育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今年,旨在为“通才”拓宽通道的“领军计划”,在“志向远大、追求卓越、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选拔标准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优先”这一要求。于涵表示,这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历届在校生的成长状况与其高中学业成绩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因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绝非是平均发展,课程学习毫无疑问是每个高中生的主要活动,学业成绩反映了一名学生在其最应投入主要精力的事业中是否具有“领军”素质,另外在竞争激烈的高中学业中做到“领军”,也体现了一个优秀人才未来在社会中发挥“领军”才能的强大心理基础。今年获得清华“领军计划”推荐资格的全国中学数由去年的221所增加到246所,推荐总人数由去年的258人增加到今年的290人。最终,270名入选“领军计划”的学子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有9位各省份的高考第一名,有40余位各省份高考前十名。
清华附中学生朱宸卓不仅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担任学生公益社副社长,热心社会活动,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获得“领军计划”获得60分加分认定的他,在高考中以725分的实考分拔得北京市理科头筹。这位“常常到清华大学‘蹭教室’上自习”的阳光男孩,终于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华学子,进入电子工程系学习。广西师大附中女生朱林青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研习国学,经过广西招生组四次深入考察认定为“领军计划”人选。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年级第一的她,在高考中发挥出应有水平,并将今年新设的英语(外文实验班)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志愿,立志做一名中西贯通的人才。
为切实选拔出“领军人才”,清华今年在推荐和面试等环节之外,全面开展了综合评价工作。一方面,聘请10余位专家对近300名“领军计划”候选人进行逐一评价,从学习及获奖情况、社会工作和社团活动情况、文体特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以及突出事迹等多方面,分析评价其学科特长和研究性学习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感、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等,作为优惠认定的重要标准之一;另一方面,组织各地招生组的教师深入到每一个“领军计划”优秀生源基地学校,对“领军计划”的潜在入选者进行重点考察,重点考察该学生的学业水平、全面素质和清华特质。这种综合评价的方法将逐步推广到清华本科招生选拔的各种类型中。
今年,重在为“天才”开辟空间的“拔尖计划”继续完善,共有23名获得不同程度优惠认定的学子考入清华。被称为“90后时评作家”的天津市杨村一中文科生肖亚洲,从9岁发表第一篇时评作品开始,已撰写杂文、时评、随笔等200余篇,达40余万字,以“一个90后的社会人文深思录”为主题结集出版的3册作品集,被业界评价为“体现出了独立思考精神和公共情怀、人文情怀、批判情怀”。清华招生组发现这一苗子后,派出两位教授专程到天津武清深入考查,并通过中学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同班同学等,全面了解其成长过程、学习成绩、写作水平,又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将其列入“拔尖计划”。这位首个获得清华“拔尖计划”认定的天津学子不负众望,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于超凡是科技创新方面的“拔尖”人才,高一就入选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在老师指导下研究燃料电池,发表的论文获得北京市科技创新二等奖。对学术和人生道路进行了长远规划的他,高考成绩705分,超过清华在京理科投档线14分,面对众多可供选择的“热门”专业,他坚定地报考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追逐梦想。
陈吉宁校长鼓励13岁新生范书恺。记者 郭海军 摄
贫困专项加大力度 “自强学子”夙愿得偿
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是国家近年来在高校招生工作中的重要导向。今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新生比例的具体要求。清华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精神,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在招生工作中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一是继续按照“优化生源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则,对2013年分省招生计划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持全国各省招生计划总量相对稳定的同时,重点向高等教育欠发达且生源数量相对较多、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倾斜,对四川、河南、甘肃、山西、湖北、安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扩大了招生计划投放。在通过高考进入清华的考生中,来自西部12省份的考生占28.1%,比去年又提高了0.7个百分点,再次超过这些省份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27%的比例。在高考统招中,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人数占清华今年录取学生总数的65.8%;连同保送生在内,清华录取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学生人数也占清华在全国录取总人数的50.9%,超过了一半。
二是认真落实国家“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加大力度,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在各省提前批之后、本科一批开始前单独录取。今年,清华在全国22个省面向832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开设这一计划,招生规模比去年扩大一倍,达到60人。大多数省份的专项计划分数线在统招线下10分以内,并对专项计划学生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保证招到贫困地区真正优秀的学子。
三是继续创造性地实施好“新百年计划”中专门面向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自强计划”,今年共有16名获得“自强计划”认定的学子顺利进入清华。据统计,清华“自强计划”的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为93.8%;“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收的学子中,农村生源比例为46.6%。二者合计,农村生源的学生比例为56.7%。
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的徐国强家境贫寒,父亲车祸离世,母亲罹患疾病。面对命运的挑战,小小少年成了撑起全家顶梁柱的男子汉,在湟中一中宏志班始终保持优异成绩。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湟中一中已经薪火相传了近十年,为怀揣清华梦的他详细介绍了“自强计划”。在获得60分加分认定后,他顺利考入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用一份清华通知书告慰亲人,为整个家庭带来了喜悦与希望,终于和他的清华小老师们成为了校友。
“自强计划”的另一位认定获得者付明珠,来自重庆开县铁桥镇张家坪村,对他而言,考上清华不仅意味着完成了亡父病母的殷切期望,更是送给为了供他继续念书而仅仅上了20天大学就辍学打工的姐姐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从今天起,他正式成为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一名学生,在这里,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研究医疗技术、造福患者的梦想。
通过贫困专项计划录取到化学工程系的云南腾冲考生王成韬,在一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长大,十多年来从未走出过家乡,但考上清华却是他从小的梦想。由于资源、条件等限制,每次考试后他都觉得自己与清华的分数还有一点点距离。今年四五月间,他听说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并详细了解了相关政策,填写了这一计划的报名表。最终清华理科在云南的统招录取线是677分,王成韬以670分的投档分顺利录取。梦想成真的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我的夙愿难以实现。”
来自山西河曲的范书恺同学是今年年龄最小的清华2013级新生,出生于1999年底的他还未满14周岁,同样凭借贫困专项计划被录取到心仪的机械工程系。这个五岁开始上学直接念四年级、七岁进入中学一路成绩优异的“小神童”,是恢复高考以来考入清华的第八个河曲学子。尽管年纪小,但性格开朗、涉猎广泛的他心理十分成熟,和同学们相处融洽,也具备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收到清华大学寄来的“鼓励新生独立报到”邀请信后,他更是跃跃欲试。
今年的北京新生中,来自远郊区县的农村生源比例也比往年增长了不少,延庆、密云、怀柔、顺义、通州等县区均有来自农村的同学顺利被清华录取。
招生组为家长和考生详细介绍新增专业。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新增专业颇受青睐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清华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国际化。在早期开办的数理基础科学班、2007年推出的经济与金融(国际班)、2011年启动的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等成功范例的基础上,今年招生中再次推出了若干新的专业和培养项目,受到考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建筑学一直是清华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今年该专业首次在本科招生中选拔学生进入“城乡规划”方向就读,并正式实行文理兼招,对考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今年吉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吉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学生刘恒宇早在参与清华自主招生考核时就把建筑学作为自己的理想专业。他虽然选择了文科,但分科前的理科成绩也是全年级前五名,而且他还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连续六年担任学生会主席。作为一门科学、人文和艺术交互融合的学科,建筑学面向文科考生招生,无疑为文理交融、敢于尝试、富有清华建筑精神的追梦少年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新选择。
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未来医学科学家而不仅仅是医生的培养项目,实行独特的“3+2+3”培养体系,即3年在清华学习优质基础课程,加上2年全额资助到海外著名医学院进行医学科研培训,再加上3年在国内顶级临床医院实习,着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得到了许多高分考生的“追捧”,今年该班共招收了26名优秀学生。张宗慕雨同学是2013年云南省理科实考分和投档分双料第一名,香港高校为招揽他而送出了70万元港币的高额奖学金,但是面对这一巨大“诱惑”,张宗慕雨也没有动摇,而是从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出发,坚持选择了医学实验班,期望在清华把自己锻造为中国的未来医学领军人才。
清华环境学院首次推出的精品项目“环境工程(国际班)”,既契合了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又满足了考生和家长渴求国际化培养的愿望,受到热切关注。北京市101中学的女生江心悦在中学里就非常关注和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曾获得北京市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等许多奖项,受到清华环境学院教授的高度称赞,获得 “拔尖计划”的60分优惠认定。高考后,凭借700分的投档分如愿被录取到环境工程(国际班),她希望“在这里能登上更高远更宽阔的舞台,在国际环保领域代表中国发声。”
清华法学院在国际法学院排名中具有良好声誉,今年首次直接在高考中招生的“法学(国际班)”正是建立在其高度的国际化程度基础上,选拔优秀学子、培养卓越法学人才的一个“王牌”项目。内蒙古文科第一名、平煤中学女生王鑫培对法治建设充满热情和信心,报考志愿时详细咨询了清华法学院的教育优势和培养模式,最终将法学(国际班)作为第一志愿,期待自己成为中国新一代国际化法律人才。
今年,清华大学还新增了两个“升级版”的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和英语(外文实验班)。英语(外文实验班)在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厚植人文根基,强化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旨在造就高端学术型人才。社会科学实验班在总结多年来招生和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文理兼招,在社会科学五大专业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心理学)上,实施平台内的双学位制度,即学生在主修一个专业方向的同时,可辅修其他四个专业方向之一。社科实验班在保持文科生对该专业一贯热情的同时,吸引了很多理科优秀考生,在全国范围内共录取文科生50余人、理科生近20人。毕业于现代双语学校的山西省文史类投档分和实考分双料第一名李金昭,在全面分析了自身特点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谢绝了香港高校的邀请,选择了清华大学社科实验班,她表示,“在清华,我找到了归属感,相信清华是一个可以让我扎根、生长的地方。”福建厦门市双十中学的廖安迪是获得清华“领军计划”认定的一名理科生,但她对社会科学尤其是国际政治有着浓厚兴趣,曾参加过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活动,高考后她毫不犹豫地将社科实验班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此外,百年校庆时全面实施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在选拔和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例如,航天航空学院积极探索将“过程考核”纳入学堂计划之一“钱学森力学班”的招生环节,致力于发现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发明创造的激情和强烈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和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挑战能力极限的学生。为此,“钱学森力学班”项目组在今年4月面向已获清华保送录取的部分学生,举办了“钱学森力学班创新挑战赛”,经过4天的遴选,13名学生被录取到“钱学森力学班”学习。
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清华大学将选拔对象进一步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并按照教育部有关通知精神,将笔试科目确定为两门,包括每位考生必考的“数学与逻辑”,以及两门选考之一的“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更加突出对学科特长基础的考查,力求有效地对学科特长人才实现“精确制导”。在复试阶段,继续开展“学科/专业面试”,今年分为机械学科、信息学科、经管学科、建筑学、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10场。不同于综合面试采用统一的半结构化面试,“学科/专业面试”的形式和内容都各具特色,例如建筑学要求考生们利用PPT进行自我介绍,在5分钟时间内“有声有色”地展现自己对建筑学的理解;数学系则先向考生讲授30分钟新知识,之后马上就此进行笔试,再逐一进行面试,重点考察考生的数学思维。清华从2011年起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体质测试纳入自主选拔复试环节,在考生、家长和社会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积极正面反响,今年则进一步扩大测试覆盖面,原则上要求所有进入复试的考生均须参加体质测试,还受到许多兄弟院校“效仿”,今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厦门大学等均在自主招生中设立了体质测试环节。
另外,备受关注的清华“招飞”又向前推进。从今年起,清华大学与空军、海军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取得报考资格的考生,须在招生录取提前批次填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或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后先进行军政强化训练和体验筛选飞行,而后在合格者中,清华与军队飞行院校再根据高考成绩和个人志愿,择优确定“双学籍”飞行学员,没有被确定为联合培养飞行学员者继续在军队飞行院校学习。9月初,首批拥有清华大学和军队院校“双学籍”的32名飞行学员将正式从清华“起飞”。
每年四月份举办的校园开放日,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进一步了解清华的机会。“清小华”作为清华的招生吉祥物,从2013年开始以新面貌迎接各地优秀学子。
大力加强招生宣传 真诚深入服务考生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构建和不断完善以高考为主体,科学、多元、公平的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阳光招生”的各项规定,既要让招生工作袒露在阳光下,保证公开、公平、公正;更要让考生们沐浴在阳光中,感受温暖、温馨、温情。
学校领导对招生工作一贯高度重视。校长陈吉宁在考前向考生发出《共铸中国梦》的邀请信,考后又写信鼓励新生为实现梦想“有恒力、练实功”;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在访问各省市时,都力推在招生方面与地方的合作,并亲自协调解决问题;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兼教务长袁驷和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副组长、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韩景阳亲自出席中学校长会、招生教师动员会等,并多次赴各地走访省市考试院、中学,深入第一线悉心指导和亲身参与招生具体工作;其他校领导也利用各种机会,对学校的招生宣传等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在招生宣传和咨询中,各地招生组积极主动创新形式,广大招生教师以真诚对待考生、以真心打动考生、以真情服务考生,向考生介绍完整、准确、细致的招生信息,为考生提供专业、全面、深度的咨询服务,用长期树立起来的健康形象赢得了广大考生的高度信任。清华各地招生组由近500名教师组成,他们中大都是各院系的专家教授和各部门的领导骨干,一年来累计约2400人次赴全国各地开展宣讲和咨询,面向高中生组织了700余场讲座和报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县级或县级及以下的中学举办。以天津招生组为例,一年来招生组3次赴津举办面向全市考生的大型宣讲会,20多次到重点中学与优秀生座谈交流,9次邀请和接待中学领导和师生来校参观,在天津主流媒体上刊发清华招生工作的报道和报考清华的优秀生事迹共160多篇,通过招生组专用电子邮箱与考生通信解答问题200余件……有的考生深有感触地说:“正是从老师们不厌其烦的答疑解惑中,特别是看到很多复信是深夜发出,而深深感受到了清华人严谨热情的风范,从而坚定了报考清华的信心。”
来自浙江舟山中学的竺俊超同学,因身有残疾而行动不便,但双拐没有折断他翱翔的翅膀,反而激起了他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品学兼优的他成绩始终保持在全校前五,并顺利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核,获得30分加分,最终被录取到软件工程专业。清华大学浙江招生组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多次看望并鼓励他努力学习,来北京参加自主招生复试时,浙江招生组老师又帮他进行模拟面试,申请体质测试免测,来自清华的温暖陪伴他度过残酷的高三,并助力他最终梦圆清华。
来自甘肃的双胞胎姐妹花,姐姐杜玉洁入读社科实验班,妹妹杜玉娜入读法学院。记者 郭海军 摄
来自甘肃天水的双胞胎姐妹杜玉娜、杜玉洁双双以高分入围全省文科前十名,妹妹杜玉娜以629分考取全省文科第三名,姐姐杜玉洁以620分考取全省文科第七名,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而给他们填报志愿时提供专业咨询的也是一对出自甘肃的清华双胞胎姐妹花——兰州二中毕业生张媛和张瑾,2009年起,姐妹俩陆续加入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成为志愿者,主要负责考生填报志愿期间的专业咨询工作,今年她们牵手天水双胞胎姐妹,为清华大学招收了第七对双胞胎姐妹花。
学校招生办公室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在各省招生组都专门设立了宣传负责人。一年来,招生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集中发布招生新闻达37次,既坚决反对各种刻意炒作,又坚持实事求是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宣传,及时发布招生办法、招生计划、招生结果,特别是对保送生、自主招生的考核过程、最终分数、认定标准等,都做到高度透明,一方面使考生有一个公开、畅通的了解信息渠道,另一方面便于自觉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面对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清华在招生工作中积极运用电子邮件、短信平台、博客和微博等形式开展咨询和宣传,在4月和6月先后举办两场“我在清华等你来”招生咨询微博互动。从2011年开始,每年推出“顶你上清华──优秀新生成长故事”活动,已经先后“顶”出了全国各地300多位优秀的清华新生。2013年5月,《顶你上清华(第二辑)》出版发行,该书分为6大部分,分别介绍了学业领军、创新拔尖、行健自强、竞赛争锋、艺体特长、高考夺冠等不同类别的97位优秀新生成长故事。 “一本‘故事书’,十载成才路。我们用这些考生的成才故事解密成长成才规律,也传递了清华选才理念,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与共鸣”,于涵说。
(清华新闻网8月23日电)
供稿:本科招办 编辑:襄桦